第三百二十二章 利益熏心(3 / 4)

,屡次拒绝了她的建议。

随着几位贵妃相继诞下皇子之后,而朱淑真又因为立储之事和皇帝闹得很不愉快,导致儿子迟迟不能当上太子,让她更觉危机迫近。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朱淑真想到的当然是自己的父兄,可这么多年不论自己如何旁敲侧击,皇帝也只肯给他们长点俸禄,不肯给个实职。

前一段时间,因为西征高昌、结好西辽之事,皇帝频繁出入贵妃余里衍的寝宫,当然免不了夜宿其中。这让朱淑真更感到不安,为了巩固西域和西北新收之地,皇帝必然会更加宠幸余里衍。以示自己的诚意,天长日久难免会使感情更加深厚,废后或是立其子未储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就在朱淑真焦虑不安中,乍闻皇帝让位之事。立刻便慌了。皇帝要是都不当了,她这个皇后也就随之没有了,更别说儿子将来当皇帝了。她为了慎重起见立刻联络了其在京的娘家哥哥。让他们调查是否有此事,却没有向皇帝去求证。而这件事在坊间已经流传了些日子了。当然轻而易举的便‘证实’让位之事。朱淑真得知‘真相’后,马上就想去面圣劝阻。却被他哥哥拦下了。

国舅朱宝给妹妹分析了下当前的形势,皇帝一向是言出必行,你去劝肯定不行,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因为干政遭到皇帝的训斥和冷落,与皇帝的关系会更加紧张,一定要另想办法,最好是不让皇帝知道。兄妹两个琢磨了半天,朱宝就给她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将事情往大里高,让此事天下皆知,从而达到借助舆论的力量迫使皇帝收回让位的想法。

皇后不可能出宫亲自操作此事,将事情搞大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朱宝的头上,可这也给他自己揽了件苦差,问题是要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去找谁做这件事情。按说朱父也是通过科举出仕,朱宝虽然文采差点可以考上过举人,后来赐了进士出身,应该归于士人一类。而皇帝让位是关系到广大士人利益的,找他们帮忙应该是正途,但是对于朱家父子来说却行不通。

这是因为朱家在出了皇后以后身份变了,而在世人眼中外戚是靠家族中女人缔结的裙带关系步入政界,爬上权力高位的。对常人来说,尤其对自恃道德才学,颇有些清高架势的士大夫来说,既有欠于公平,也招他们嫉妒,甚至不齿、鄙夷。而历史上士人在与外戚的政治斗争、权力竞技中,失败的时候总是居多。失败总是令人沮丧,甚至痛彻心肺的,便天然的让士人们将外戚排除到了自己的圈子之外,即便其也曾是士人。

而外戚们也往往会随着地位和身份的改变产生心理变化,在他们看来凡是人都具有强烈权力**和政治野心,没有哪个对他家里的这桩特殊的婚姻不以为然,无动于衷;也没有哪个对这桩婚姻不加以充分地利用,把它作为自己通向仕途高官的垫脚石、登云梯。理念的分歧使他们自己也未尝不对士人们的冷漠和排挤没有觉察和估量,因此他们对士大夫官员,也必然内心充满防范、妒忌、乃至敌意。

双方互不买账,彼此又已经疏远,加上无法调和的矛盾使朱宝无法借助离自己最近,却又最远的士人力量完成这件事。而要让他去发动百姓劝阻皇帝让位,先不说他有没有那个能耐,国舅的身份就让他无法放下身段去和贱民们去打交道,这条路便也被堵死了。

大宋官员做买卖有着悠久的传统,历朝虽曾严加限制,却效果不大。赵柽几位后借着整顿吏治的机会狠狠的整治了一番才有所收敛。但此项禁令却不限制那些闲散官员,毕竟大家都得吃碗饭。朱宝这些年闲来无事朱府借着头顶上国丈和国舅的名号做些买卖。而皇帝对他们‘自食其力’也没有过多的干涉,这些年下来朱府钱还真挣了不少,同时也在京畿商界积累起了些人脉,他思来想去便把主意打到了自己最熟悉的群体上。

大宋不抑工商的政策造就了百年的繁荣,赵柽继位后又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工商,积极扩展海外贸易,使商业再次得到快速发展,给国家带来丰厚的税收的同时,商人们成了受益最大的群体之一。因而他们希望这种状态持续下去,而这个前提就是皇帝不能换,让位的流言已经让他们感到不安,现在当朝国舅爷又出来予以证实,就时他们惶恐起来,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朱宝便利用商人们的恐惧心理,通过自己掌控的渠道暗中示意商人们必须要想办法阻止皇帝让位。事实证明他这一手很有效,商人们很快就做出了反应,大家决定抱团取暖共同应对这场突来的危机,各行会纷纷向所属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劝阻皇帝退位,而他们也成了这场风暴的最早推动者……

“陛下,各种迹象表明商界卷入风波之中,就是朱国舅在后边策划鼓动的,其意就是阻止陛下退位,并没有发现还有什么其它企图!”李峻将事情的始末说完总结道。

“嗯,朕知晓了!皇后卷入其中有多深?”赵柽静静的听着见喜和李峻的汇报,面色如常,心中却并不平静。二俅不过是一个内侍,朱宝也是一个没有权力的国舅,他们都算不上什么大人物。可一个为了能改朝换代当上权臣,另一个也是想保住自己地位的同时能过获得真正的权力,编造了这么一通谎言。但就是这么两个小人物却弄得大宋上下一片混乱,可见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