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如若处置不当,导致官家极力打压士人,玩儿起了武人当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脖子终归是硬不过刀子的。
“中兴大宋。收复燕云,直捣黄龙,迎回先帝,是我辈之任,不可轻言放弃,李相不要再提辞官之言了!”赵柽点点头道,心中暗乐这李纲还不是完全不懂事的人。
“陛下,金人南下各地官员缺员甚多。而朝中官员在清查附逆中也被清除许多,各房各司多有空额,是不是早开恩科,为国选才,以补空缺?”李纲言道,他也知自己在朝中孤立,没有亲信。以致难以开展工作,而开科为国选才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开科自然势在必行,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大宋开科选士,但是也导致过滥,许多贤能因不愿与蔡京之流为伍,更有数不清的待选官员务闲,难以一展才华,或屈尊为小吏,不但徒耗国孥,亦埋没了良才!”赵柽站起身在殿中转了一圈言道,候在一边的见喜偷乐,陛下这一转不知道转进去多少人了,如此又得把李相给‘赚’进去。[
“陛下是想从旧官中选拔官员,充实朝廷和地方?”李纲言道,他知道官家是从地方上摸爬滚打上来的,想要瞒过他并不容易。
“也不尽然,新科和太学之人虽然颇有学问,也有意气,但是苦读之人不经世事,更历练,难知其中艰难,更不懂百姓疾苦,可大力从吏员中选拔一批上位,使一批新人下到地方为吏,积累经验,增加历练,以堪大用!”赵柽言道。
宋代的州、县衙门中,除了中央所委派的官员外,还有很大数量的吏。在州一级政府里,有孔目官、勾押官、开拆官、押司官,粮料官等等。在县衙门里,有押司、录事、手分、贴司等。吏的来源有的是召募,有的是差派,也有选充。吏的名目繁多,最主要的职责是经手征收赋税,处理狱讼,是封建统治集团中一个重要而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从社会功能上看,吏员为保证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很大作用。官与吏在只能上的区别就在于官主政令、吏主事务。也就是说官员主要是负责管理本部门或本地区的行政事务,侧重于宏观管理与控制,并有一定的决策权力,从而呈现出指导、管理、监督、协调等职能。
而吏胥从事的则是本部门的具体的实际的工作。执行其上司所下达的各项任务,其职能服务性和事务性比较突出。宋代吏胥遍布于各级政府组织中,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和官僚政治的膨胀,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政治舞台上显得更为活跃。
“陛下是欲行当年王相的‘吏士合一’之制,借以减官减员同时进行?”李纲反应很快,立刻想到了。
神宗年间,针对吏员过多曾经进行过剪裁,用王安石自己的话说就是‘吏禄足则政事举,政事举则所收放散之利也必不少’为此他提出了‘吏士合一’的主张,实行免疫法,让商户出钱增加吏禄,另一方面同时实行仓法,即重罚贪赃枉法之吏。
后将此经验广到京百司及地方机构,赃款百文即可问罪,十贯就刺配沙门岛,不仅如此,还鼓励人们检举揭发,给予百贯重赏。只可惜,王安石的吏士合一的做法随着变法失败而半途而废,本来有所改观的吏治又恢复到了原来的腐败面貌,
“不错,吏员薪俸微薄,转职极难,若能从中选拔人才为官,也可使他们安心办事,还可减少开支,岂不是一举两得之事!”赵柽点头道。虽然宋代吏人有出职入仕的规定,可能获得一官半职的毕竟是少数,即便获此殊荣,起码也要熬上二三十年,所以这些人不得不另寻‘出路’。
“如今吏强官弱,陛下是想借此改变朝中和地方的格局,动减冗之事,并换掉那些办事不利的官员,但是吏胥名声太恶,只怕做出有损官声的事情!”李纲点头又摇头道,这事情太大,这种启用吏胥的事情在太祖时期就从用过,曾言:吏员猥多难以求其治,俸禄鲜薄未可则以廉,与其冗员而重费,不若省官而益俸。
“事在人为,开国之初,大宋上下政治清明,官吏皆能安心其事,便是由于注重整饬吏治,勤于督促,监司监察职能执行较好。庆历新政时期,加强监司对州县官的按察,为整饬吏治措施之一,使得‘老耆昏昧之人望风知惧,一时致仕者见多,州县吏治有所澄清’,一切还在有为者擅用国法。”赵柽言道。
赵柽也知不止是宋,史籍中便满是奸胥猾吏的记载,可客观的讲,不能只看到其百般行弊的一面,还应该注意到他们在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事实上宋代官员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政策,造成官久任、人专责及政务不精的后果,他们大多不习法令,更鲜知旧例典故,薄书钱谷也非所长,均需依赖于对成案惯例的吏人。
但也有吏胥抓住官员不能久任的机会,并趁其不精政务而从中作弊,他们之间相互勾结,行奸滋事,给社会带来危害。即使是贤明之官,也难以防备,吏强官弱的现象仍有增减。
其次在行政事务中,一些精明强干的吏人在得到官员信任的情况下其能力亦可充分发挥,除委事以吏外,也让其参政议政,问以机宜,表明吏胥中不乏贤才。因此,吏胥阶层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