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沙门岛,不仅如此,还鼓励人们检举揭发,给予百贯重赏。只可惜,王安石的吏士合一的做法随着变法失败而半途而废,本来有所改观的吏治又恢复到了原来的腐败面貌,
“不错,吏员薪俸微薄,转职极难,若能从中选拔人才为官,也可使他们安心办事,还可减少开支,岂不是一举两得之事!”赵柽点头道。虽然宋代吏人有出职入仕的规定,可能获得一官半职的毕竟是少数,即便获此殊荣,起码也要熬上二三十年,所以这些人不得不另寻‘出路’。
“如今吏强官弱,陛下是想借此改变朝中和地方的格局,动减冗之事,并换掉那些办事不利的官员,但是吏胥名声太恶,只怕做出有损官声的事情!”李纲点头又摇头道,这事情太大,这种启用吏胥的事情在太祖时期就从用过,曾言:吏员猥多难以求其治,俸禄鲜薄未可则以廉,与其冗员而重费,不若省官而益俸。
“事在人为,开国之初,大宋上下政治清明,官吏皆能安心其事,便是由于注重整饬吏治,勤于督促,监司监察职能执行较好。庆历新政时期,加强监司对州县官的按察,为整饬吏治措施之一,使得‘老耆昏昧之人望风知惧,一时致仕者见多,州县吏治有所澄清’,一切还在有为者擅用国法。”赵柽言道。
赵柽也知不止是宋,史籍中便满是奸胥猾吏的记载,可客观的讲,不能只看到其百般行弊的一面,还应该注意到他们在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事实上宋代官员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政策,造成官久任、人专责及政务不精的后果,他们大多不习法令,更鲜知旧例典故,薄书钱谷也非所长,均需依赖于对成案惯例的吏人。
但也有吏胥抓住官员不能久任的机会,并趁其不精政务而从中作弊,他们之间相互勾结,行奸滋事,给社会带来危害。即使是贤明之官,也难以防备,吏强官弱的现象仍有增减。
其次在行政事务中,一些精明强干的吏人在得到官员信任的情况下其能力亦可充分发挥,除委事以吏外,也让其参政议政,问以机宜,表明吏胥中不乏贤才。因此,吏胥阶层在社会政治中的一般职能来说,他与整个官员队伍一样起着管理实施国家政务的作用。此外,吏胥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在中央集权下,又成为制约官员的重要武器。[
而吏强官弱,并非是吏胥的地位较之以前有多大改变,而是作为具有统治功能的一个政治阶层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较之以前更加突出,当然这个作用是针对于特定的社会而言,既有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统治的一面,也有危害社会与瓦解统治的一面。
“臣知会了!”李纲点头道,官家此举正是打破朝中僵局的利器,两厢相争,得利最大的是官家,其次便是自己,那么自己的地位就将更加稳固。至于担心吏胥作乱,而众所周知,好的制度如能很好地执行,吏治定能清明,如不能很好地执行,必带来吏治的腐败,而监司的失职更加快了局势的恶化,终于导致今日困局…(未完待续。。。)
赵柽登基后,独尊尚书省,充实六部,让大宋的士人们感到皇权独树,相权渐重,武人要翻身,他们怎么能坐视不理,便纷纷上书要求恢复三司,中书、门下二省的同时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相对抗,意图逼皇上分权,李纲下台,打压武人。更有人向太上皇赵佶请愿,想请他复出主政。
“陛下,现在朝中各部各司有令不行,诿塞责,减官行困难,整军也是止步不前,这都是臣能,还请陛下恩准另寻贤能!”李纲现在处于舆论的漩涡中,日子过得也很艰难,向赵柽请辞。
“李相,你是百官之首,自然事务繁杂,当然受到的委屈也最多,朕是知道的,不必放在心上,尽管放手去做,中兴大宋还需你出力!”赵柽安慰道,李纲请辞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以退为进想获得自己更多的支持;二是试探下自己对他的态度,那自己就给他吃颗定心丸。
“陛下,臣却感身心俱疲,难以支持,还是让臣归田吧!”李纲听罢再次行礼道。
“诶,朕知李相素有治国救民之志,也敬你不畏艰难的铮铮风骨,此时只是小有挫折便请辞岂是君子所为,如今大宋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有女真虎视眈眈,内有匪患猖獗,皇兄还在北国,而朝中地方糜烂,贪官污吏比比皆是,士人之中也是多谈风雪月,女真入侵正是立志报国之时,可却畏敌如虎,全然忘了圣人之教。如今形势刚刚好转,不知为国分忧,却是高谈阔论,不务实事,居庙堂之上,也只是尸位素餐之徒!”李纲虽然极力掩饰,但是演技太差。眉毛都快飞了起来,想逃出赵柽的法眼也难,显然再次请辞不过是惯例,等待自己的再次挽留,借以显示主贤臣忠罢了。
“陛下英明,臣等岂敢不效死力!”李纲再次施礼道,不过他也听出官家言中的愤怒。似乎对士人们十分不满,心中也是含糊,现在士人们的地位也是当年太祖皇帝的一句话,才有了大宋士人们百年的风光。如今士人们在靖康之变中的表现实是强差人意,可以说是辜负了赵氏养士的本意,而这位新官家自幼混迹于武人之中。当然对武人本能的亲近,对士人们偏见已生,现在又极力抬高武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