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两手抓(2 / 4)

,王爷的回礼比自己送得多出了不止一倍。李嗣本心中不安,怀疑王爷这是暗示自己点什么,是不是自己送得少了。而耿守忠却没想那么多,反觉得是王爷对自己的厚爱,没有嫌自己送得少!

第二天,王爷亲到营中慰问义胜军将士,成群的羊赶进了营中,大家对王爷一下亲近了许多。再看他身后只跟着几个亲随,心中更是一暖,想想就是提议组建他们义胜军的谭稹大人到军中视察时,不但一群部将幕僚前呼后拥的,就是随他进营的亲军都不下一千,恐怕他们这些人把他害了。

再看这位新上司,不但官比那谭稹大,还是个皇子亲王,却没有那么大阵仗,这是对自己莫大的信任啊!但义胜军中的人也并不都是这种心思,而是觉得正是因为自己的‘强盛’才让这大宋的王爷都不得不放下身段对自己示好,百般拉拢,其目的不过让自己替他卖命!

但不管怎么说,赵柽的亲民政策还是起了点效果,起码让这些义胜军的人觉得王爷还是和其他汉人有区别的,起码不会像他们那样骂自己是蕃人。而随着太原的存粮大批的运到,禁军们也不再吃陈粮,赵柽又召集官员士绅开了个会,重申了民族政策,告诫他们要善待自己的同胞。一系列的措施后,眼前的危机有所缓和。

进入三月,河东每年一次的校阅将在代州举行,此次参加校阅的除担负守备任务的禁军和忠勇军外,连代州州军都要参加校阅,校阅结束后将举行代号‘反击’的军演,赵柽这么做有三个目的:

一个是通过这次军演提高战备水平,因为代州是河东也是太原的第一道屏障,是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传统路径,所以他要通过这次军演熟悉当地地形,在入侵发生后能够根据预案快速反应,知道如何处置,而不至于惊慌失措。

二是希望通过这次校阅是大家对义胜军有所了解,消除彼此间的偏见,减少相互间的摩擦,从而影响到归宋的幽燕汉人,使他们能够融入中原汉族之中…

当参加校阅的忠勇军虎、狼两将开进代州城时,还自诩河东第一将的义胜军立刻没了声息,他们一下明白了什么叫虎狼之师。耿守忠猛然明白王爷能在河东打下如此威名绝不是浪得虚名,他曾跟西夏人交过手,也跟女真人交过手,而眼前这支队伍素质绝不逊于号称无敌的金军。

接下来忠勇军的演示的骠骑冲锋战阵,龙骑的迂回合围,步军的防御阵,其后火枪,火炮射击将整个校阅推向了**,震耳欲聋的炮声中,四百步外无论是大树,还是石墙,都在猛烈的爆炸中化为齑粉和漫天飞扬的木屑。而在现场观摩的义胜军将士的傲气也在爆炸声中化为了空中的白云,再不敢将王爷的好意视为拉拢,不得不承认义胜军在忠勇军面前就是堆渣!

赵柽看着耿守忠苍白的脸色,微微抖动的双手,战栗的双股笑了,自己一手软的已经让他感到自己的不同和诚意。而这顿炮火就是告诉他,自己敬他可不是因为怕他,想要造反就看看眼前的这支忠勇军,随时可以将他们消灭,有什么坏心思最好都收起来…(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辽代的幽云汉人此时尽管在语言上仍使用汉语,但在文化上却与同时期的中原汉族出现了显著差异,而在地域和经济生活方面又和北方少数民族联系密切且同中原处于隔离状态,更重要的是,其在心理上已完全不同于中原汉族,二者之间失去了作为同一民族的关键因素认同感,很难说还是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了。

幽云十六州的汉人现在已成为北方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作为辽朝文化程度最高、人口最多的民族,在政治方面却受到歧视,不能完美地融于任何一朝政治生活之中,无论北方少数民族还是中原汉族,都不将其视为己类,使其在心理上边缘化于各民族之外。

同时,在自身的心态和文化特征上,幽云汉人既不同于契丹等少数民族,又不同于中原王朝统治下的汉族,并不固定倾向于任何一国,而是在北方各个政权的角逐中,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利益集团。他们在人口、性格和文化程度上的优势,导致其成为中国北方地区一个孤立而举足轻重的砝码,不随任何政权的主观意志而行动。当他们倒向某一政权时,就会使该方在斗争中取得极大优势,从而根本改变中国北方的力量对比…..

现在张孝纯当着赵柽的面就以蕃人来称呼燕云汉人,可见中原汉人视其非我族类的厌烦情绪的强烈。而这种情绪的存在也必然会使幽云汉人无法在中原族人那里找到认同。

以赵柽对历史的了解,正是宋朝前后不一、毫无人情味可言的投机政策。使部分对宋朝存在希望的汉人彻底失望乃至绝望,加以其自身原本就有的骑墙态度和幽燕汉人长期在夹缝中求生存形成的见风使舵的处世方式。使得大凡降宋的幽云汉人,其结果要么叛宋附金。要么就是死在宋金两国的矛盾之下,没有别的路可走。

正是宋朝廷在对待幽云汉人的作法上犯下很多错误,导致宋金战争爆发后,失望之余的幽云汉人全部倒向,令更多的幽云汉人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