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6 章 156(二更)(4 / 19)

-

身在梁州的唐璿也是这样想的。

皇后殿下与安定公主给他规划的升官之路当真很适合他。

先在梁州种地,自己弄明白这两年三熟的耕作之道。

而后趁着梁王李忠下台直接上位。

凭借农耕和酿酒暴利将原本外流的百姓逐渐招回本地。

在这三条规划上他都做得很好。

那么现在就是紧随其后的第四条——

趁着冬小麦种植不在寻常秋收季节,在五月之后逐渐招募州中人手,将梁州和洋州之间的南山贼攻克!

他也想要一份战功!

正如皇后殿下授意公主在信中所说的那样,作为一州长官,只有民生相关的政绩是绝对不够的。

更何况还是梁州这种相对偏僻的地方。

唐璿没有亲历过战事,甚至还很羡慕公主在百济、高丽取得的战功,但他并非对战事一无所知,也跟着公主一起上过不少课程。

从他收到消息的那一日到五月小麦收获之间,他就屡屡让人入山,小心探访那些南山匪寇的驻扎之地。

到了如今,他已经在脑海中演练了无数次交战的场面。

倘若有人能看到此刻的唐璿,必定会发现,他的眼神远比平日里教习耕作的时候明亮得多,就像……他当年答应下公主敢来梁州做官的果断。

虽不是十年磨一剑,但他不想庸碌而活,自然要拼一把!

旁人立功还需要担心会不会被克扣政绩,他却不用。正是这份安心,让他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完全可以再大胆一些。

五月的时候,被收割下来的冬小麦陆续进仓,成为新一批酿酒的原料。

哪怕当地的农人需要按照葛萨和那些孙神医弟子所说的那样,搞点新的酿酒花样,也并不影响到唐璿的计划。

反正在六月之前,唐璿已经确定,那些跟随他学习种田、养猪、酿酒模式的梁州百姓,都已经从葛萨那里拿到了一笔可观的报酬。

也在冬小麦收获后不久,将用于巩固田地养分的大豆给种了下去。

但随后,平日里经常跟着唐璿请教的梁州百姓很是奇怪地看到,他们这位刺史非但没有对着眼前一片大好的局面感到欣慰,也没因为又一批流入梁州的人口展露笑脸,反而在途经大豆田地的时候,

做出了一副长吁短叹的样子。

“唐刺史这是怎么了?”有人忍不住向着州府衙役打听。

也不怪他们挂心于此事。

唐璿还在梁州做户曹的时候,就和这些百姓往来不少。

彼时的他长得没什么攻击性,又勤恳踏实地种地,很难不让人对他有好印象。

那个醉心鬼神之事的梁王下台,换了他上位,还让更多人有了吃饱饭的机会,便更让人喜欢这位长官了。

那总得问问,他又在忧心什么事情吧?

衙役犹豫了一瞬,方才答道:“府君在想,咱们今年各家都有余钱了,那伙麻烦的南山贼会不会不选择洋州劫掠,而跑到咱们这边来。”

“去年洋州就没抓住这伙人,让洋州刺史的政绩挨了个难看的评价,府君好不容易让梁州农事与人口各有长进,却可能要坏事在这里,还要眼看着各家遭受损失,怎能不心中烦闷呢?”

众人恍然,原来是为了这事!

这既关系到唐刺史的前途,还关系到他们每一个人的财产安全,那是要担心担心的!

可他们左等右等,也没等来唐璿从各县城中募兵防贼,只等到了他征调起各县守军,连带着披挂上阵的唐刺史本人一起,朝着南山方向而去。

众人不由议论纷纷。

“他自己去了?可唐刺史打过仗吗?”

“据说没有,只种过地,但听说他的身手还行,在什么屯营当过兵呢。”

“屯营听起来和屯田不是差不多吗?”当即有人反驳道,“说不定他在那群当兵的里面负责的就是种田呢?”

说话的几人面面相觑。

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啊!

那完了啊,一个不会打仗的刺史带着一群不太顶用的衙役去剿匪,恐怕没什么好结果。

能狼狈逃回来都算是好的了,万一……

“万一他不幸讨贼身亡了怎么办?”

怎么办?他们梁州就麻烦大了!

多少年了啊,就遇上了唐璿这一个真在勤恳带着当地发家脱贫的刺史长官,还没想到组织百姓一起防卫贼寇,却很有可能要身死此地。到时候,万一再来个李忠那样的货色,他们估计又有大批得外出挖矿打工去了。

“我们去协助唐刺史剿匪!”不知道是谁先发出了这样的一句号召。

而后更多的声音响了起来,“我们多喊一点人,人多势众总是没错的。”

唐璿都还没走到城固县呢,就被群情激愤的梁州百姓给围拢了起来,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一道剿匪的请求。

“各位……各位可否先听我一言!”唐璿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从人群中发了出来,顺带把自己的袖子从众人的手中扯回来。

距离他最近的那个嗓门大得惊人,“若是刺史想要让我等回去,就不必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