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韧的特点。
整个流程纯手工制作,包括和面、开条、盘条、抻条、上竹、扑粉、晒面、切面等多道工序。
当地属于平原,位于盆地西北边缘,自然条件优越,其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制为主,大春主产水稻、玉米,小春主产小麦和油菜。
因此,除了米饭以外,面食在那边的餐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锅边馍馍、酸汤面疙瘩、面片汤、锅贴和茄饼等,都是儿时的美食,至今想来仍满口余香。
最方便的自然是挂面,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储备着挂面。
挂面是以小麦粉添加盐、碱、水制成面条,再经悬挂干燥后切成一定长度的干面条,或圆而细或宽而扁,绑把成型,携带方便。
每年小麦收获时节,一些小贩就推着小车,驮着一些挂面走村窜户地吆喝,“粜面啊……”
他们的车刚在院子口停下,吆喝了几嗓子,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打开了。
主妇们用框提着三四十斤小麦出来,争先恐后地让小贩验货。
小贩抓起一把小麦摊在手上看成色,又丢进十多粒小麦在嘴里咀嚼着,于是“要得、可以”之类的词语就从他们的嘴里不断地迸出来。
乡村人家都很实诚,绝不会把没有晒干的小麦拿出来给小贩,因此他的验货仅仅是做做样子而已。
挂面丰俭由人,可荤素搭配,照样可以吃饱肚子且营养丰富,因此备受主妇们欢迎。
熟油辣子、盐巴、鸡精、椒面、醋酱油,这些都是农家常备的佐料,放在碗里做底搅拌均匀,撒上几粒葱,然后浇上面汤,捞挂面,一碗热气腾腾的醋汤面就可大快朵颐了。
不喜欢吃醋汤面的,可以换臊子,诸如猪油面、煎蛋面、炸酱面、牛肉面等。
在碗里放进豌豆尖、莴笋尖等绿叶蔬菜,口味又会发生变化。
当然,调料的多寡全凭自己掌握。
可以这样说,有多少个食客,就有多少不同口味的挂面来。
那边最喜欢做的是烩面,村子里遇上婚丧嫁娶,中午是大餐,晚上就吃烩面。
烩面,有点群英荟萃的意思,厨师将中午剩下的残汤剩菜,挑选有价值的攒在一起,然后一股脑地倒进毛边锅里,锅里事先加入了大量的清水。
水煮沸后,就可把挂面放入锅里再接着煮。
挂面都是干面,每根有筷头宽,这样才耐煮。
烩面煮好以后,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再放点盐巴就行,其他作料就不需要了。
剩菜中有荤有素,有麻有辣,各种食材、口味杂糅在一起,居然调和出了人间最好的美味。
在偌大的院坝里,有人端着碗到处游走,有人蹴在阶沿边上吃面,有人坐在桌边吃面,姿势随心所欲,各有千秋。
一人一大碗烩面吃下去,干净利索,浑身冒汗。
几百人聚在一起,悉悉索索地吞着烩面,那场面实在壮观。
最忙的是厨师,因为烩面好吃,有些壮年男人要吃两三碗才过瘾。
一口毛边锅不停地工作,锅里的汤料咕嘟咕嘟地翻滚着,整个院坝都氤氲在烩面的滋味里。
烩面起码要煮三四锅才能熄火。
吃完烩面,嘴巴一抹,大家这才翘着肚皮,打着饱嗝慢悠悠地扶老携幼,各回各家。
挂面在这个年代扮演着重要角色。
过生日要吃寿面,寓意长命百岁;
走亲访友要送挂面,这是最常见的伴手礼。
这个年代遵循旧有习俗,本地凡已定婚约的,一般男到18岁,父母就要请算命先生为之择定结婚日期。
算命者选定吉日,用红纸楷书完婚日的期单,交付前来择期的男方母亲。
男方将期单、猪肉、挂面和红纸包封的银钱用一至两架抬盒或箩筐装着,由媒人偕同送往女家,这是男方向女方通报完婚日期的礼仪,称为“报期”。
关于“报期”的挂面,挂面得用“中江挂面”,这可是牌子货。
在川西坝子,德阳酱油、绵竹大曲、什邡晒烟、罗江豆鸡、郫县豆瓣等,都算得上牌子货。
特别是中江挂面,竟然是清代皇室贡品。
乾隆四十二年,中江人孟邵巡视呆湾凯旋归来,乾隆亲自设宴为其接风洗尘。
席间,内侍献上中江挂面。
乾隆要求孟邵即兴赋诗一首,以助雅兴。
看着色香味俱全的中江挂面,孟邵朗然念道:
“名列帝王玉食中,堪称道骨仙风。宫廷华府觅芳踪,玉碗增色,只为银丝种。一经巧手斡旋出,面中再无昆仲。至今盛名犹称颂,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
中江是川中丘陵大县,经济虽不太发达,可是却很有名。
除了英雄黄继光,中江最出名的就是挂面,已有近千年历史。
中江挂面细如发丝,洁白空心,光滑柔韧,风味独特,回锅如新,已经从宫廷贡品成了川西地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传说中江挂面和一位来自北方的中江县令有关。
北宋淳化年间,中江县令崔谷是北方人,喜好面食。
除了要求味道好,崔县令还要求厨师将面条做到最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