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认怂袁本初,如火亦如荼中(2 / 5)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546 字 2个月前

刘晔仍未出戏,其人冷哼1声。

“儁乂,袁公莫非欲效仿董仲颖乎?”

张郃吓了1大跳,连连摆手。

“非也非也!子扬休要胡言!袁公5世3公,世代忠良,绝无称帝僭越之心。袁公惟愿成昔年齐桓公之霸业,为天子扫荡4方耳。”

赵旻哑然失笑。

“儁乂叔父,我皇汉岂是分封之周朝?叔父之言,恐贻笑大方焉。”

诚然。

两汉继承于大1统之大秦,乃是妥妥的集权郡县制,并非分封制。

张郃这个比喻极不恰当。

董昭这个白脸继续打圆场。

“儁乂,废天子绝无可能,迁都更无可能。请儁乂转告本初公,舍此两点,余者皆可商量。你放心,卫将军绝不愿与本初公为敌。”

言罢,冬董昭将简册还给张郃。

张郃无奈颔首。

虽然未谈拢,但至少张郃已清楚,赵旻确实不反对与袁绍结盟。

于是众人闲聊起来。

赵旻习惯性地拉拢张郃,张郃习惯性地婉拒赵旻。

最后,张郃套话,欲问明匈奴之战详情…

他可找对人了!

赵旻如说评书1般,将河套之战描述地绘声绘色…

张郃还不清楚,赵旻最擅长的并非打仗,而是1本正经地胡说8道。

董昭刘晔2人,在1旁煞有介事地附和几句,这3人愣是将1场用计的智战,描述成了艰苦卓绝的拉锯战…

张郃因而对赵旻的军事力量,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他默默在心中比较1番后,得出如下结论:

赵旻之兵,无论单兵作战,亦或团队协同作战能力,均远非冀州兵可比。

吾辈任重而道远。

片刻后,刘备施施然返回。

赵旻从其人眸中,依稀看到了希冀之光。

赵旻暗暗叹息。

未来,自己与刘备之间那1战,终是不可避免。

午宴后,赵旻信守承诺,遣大匠随刘备返回东郡,在东郡为刘备兴建制肥工坊。

张郃心中1动,决定劝袁绍,将制肥之事写入结盟条件之中。

这趟出使,张郃不算空忙1场。

赵旻更未空忙,他已知道:

内忧外患交迫之下,袁绍如今从心…也就是认怂了。

如此1来,赵旻今年只需专注对付韩遂、张鲁和刘璋即可。

至于黄祖…

赵旻从来都未将黄祖当回事儿,虽然黄祖是妥妥的宿将。

送走刘备、张郃2人后,赵旻乖乖走进卫府后院正堂…

只见赵大娘正与蔡琰谈笑甚欢。

赵旻暗暗松了口气。

赵旻行礼后,尚未来及开口,便听老娘不满道。

“阿旻,阿彰、阿植2子,何时返京?”

赵旻心中登时哀叹起来。

毋庸置疑,这个无良师父,又忘了他那两个爱徒…

【作者题外话】:张郃拿齐桓公作比喻,确实不得体。

齐桓公那是真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里说明1点:

先秦有两个齐桓公,1个是春秋姜齐的齐桓公;1个是战国田齐的齐桓公。

扁鹊见的,实际不是蔡桓公,而是齐桓公,也就是后者。

在《东周列国志》中,冯梦龙将这两个齐桓公弄混了。

剧透1下:刘备因受赵旻刺激,很可能要跑到荆州!

这1章,咱们先重温1下董昭其人其事,下1章,咱们来聊聊刘备的胡须问题。

董昭的历史,是1部前半生充满辛酸惊惧,后半生则毁誉参半的惊悚、争议史。

董昭是魏朝元勋,被誉作“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曹操定都许县,建封5等,魏公、魏王之号,概出于董昭之手。

(董)昭建议:“宜修古建封5等。”……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魏书董昭传》

然而按《昭传》线索,可知传主早年曾仕宦袁绍,且身登高位;

因此其人改换门庭之始末,便颇具探讨价值。

其实《昭传》之中曲笔甚多,且时间跨度颇大。

比较典型的案例便是:

其人本传对董昭“去袁归曹”的细节语焉不详。

哈哈,陈寿先生真是草蛇灰线的宗师!

虽然《昭传》讳称传主脱离袁绍,乃是因为“受谗致罪”,但从董昭兄弟彼时的交往对象(张邈)推断,此言又似有隐喻。

张邈既是兖州之乱的祸首,那么董昭改换门庭,当与此相关。

(张)邈与(袁)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董)昭。--《魏书董昭传》

另外从董昭归曹(西历196年)之后的职官待遇来看,他长期被归入汉臣之列;

真正进入司空幕府,已经晚在建安十2年(207)。

可知董昭在曹操集团中长期不受信任,属于被待以客卿之礼的外来人士。

有鉴于此,董昭在建安中后期不顾廉耻,屡次向曹操进献篡汉之计,乃至被时论视作“佞人”,或许亦是自保图存之策。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