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蓝站在门口伸了个懒腰,和她外公外婆说了一声,将一辆自行车从院子里推到了马路上。
老太太笑容慈祥,“小心一点啊。”
姜海蓝摆摆手,“您放心,我可是车龄二十年的老司机。”
老太太无语,你小时候刚骑单车的时候摔屁股疼,嚷着再也不要学车的事你忘了?
她嘱咐道:“早点回来,别玩忘记了,晚上我给你煮米线。”
姜海蓝眼睛一亮,立即答道,“好的好的,我要吃中辣!”过桥米线微辣不够味。
老太太笑着点头,“给你加干笋子。”
邻居家一位中年妇
女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抱着小女孩从屋里走了出来。
她很是惊讶,“海蓝?你什么时候来的?”
“今天早上。”姜海蓝笑眯眯地叫了一声“舅妈”,又向小女孩打招呼。
小女孩害羞得扭头把脸埋她妈妈肩膀上。
中年妇女拍了拍小女孩的背,“叫海蓝姐姐。”
小女孩便转过头叫了声“海蓝姐姐”,又把脸埋妈妈颈窝里。
中年妇女无奈一笑,她看向姜海蓝推着的自行车,问,“你是要去哪儿?”
姜海蓝回答:“去街上逛逛。”
中年妇女想了想,“哦,今天赶集。那你回来了来我家玩。”
姜海蓝点点头,“好的,舅妈,那我先走了。”
这个小县城位于山脚下,沿河而建。
河两旁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城市看起来倒是差别不大。
不过会遇到穿少数民族服饰的当地人。
姜海蓝骑着自行车行走在街道上,刚离开外婆家时碰到了几个认识的人,她特地放慢了速度跟人打招呼。
骑了一段距离后,骑到了集市外边。
她下车,将自行车锁好,慢悠悠地开启直播,晃了进去。
【大家好,我现在在云省的兰川县。】
街道两旁架满了红色的、蓝色的大伞,大伞之下是蔬菜摊、水果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新鲜的瓜果蔬菜。
摊前站着挑东西的、问价的、跟老板讨价还价的。
姜海蓝从中间走过,与许多陌生人擦肩而过。
【对,这边是在赶集,我来逛一逛。】顺便买点自己喜欢吃的菜。
她朝前走着,看到了卖竹篓的摊子、卖衣服的摊子、卖刀具的摊子、卖瓜子花生的摊子……
还有疑似给人算命的摊子。
姜海蓝淡定地走过。
给直播间的观众们介绍来来往往的人中一些人身上穿着的少数民族服装。
【这个县少数民族居多。】姜海蓝“说”,【比我老家的少民气息要浓烈一点,他们还保留着他们的语言、服饰、传统文化、节日。】
【不过很多当地人也跟外边穿得一样,并不是经常穿民族服装。】
这就是同化的结果啊。
【而我们那边,虽说有好几个少数民族,但大家杂居好几十年,已经同化得差不多了,基本上没有保留民族特色。】
——
“天上那个世界,现在是冬天吧?”有人茫然地问道。
同伴不解,“是冬天啊,你看姜海蓝和她周围那些人,穿得挺厚的。”
“可如果是冬天……”那人颤抖着手指着天幕,“为什么会有黄瓜卖?”
黄瓜是冬天成熟的蔬菜吗?
其他人一惊,立即仰头望向街道两旁那些摊子。
很好,不止是黄瓜,那些摊贩还在卖莴笋、西蓝花、生菜、四季豆、苦瓜……在卖梨、苹果、橘子、
香蕉、石榴、芒果……
“他们居然能种出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
“不是,以人力居然是可以颠倒春夏秋冬的吗?
怎么可能……
那你觉得石榴是假的?,还是莴笋是假的?”
“看着不像是假的。”
“他们都已经能够造成冰箱和空调了,在冬天种出春夏的瓜果蔬菜,也……也算不得稀奇吧?”
“……你在说什么?”
天幕之下的各个世界,许多人为此激烈讨论了起来。
少数民族融合倒是算不得稀奇,历史上从魏晋南北朝到大清,一次又一次的乱世,促进了一次又一次的民族融合。
上层人士兵戈相向、勾心斗角。
底层百姓在艰难求生中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日渐融合、混血杂居。
围坐在村头烤火的村民们听着姜海蓝说“同化”,忍不住笑道,“就像是咱们,一代代下去,谁知道谁是哪一族的呢?”
他们村没有多少本地人,大多都是近一百多年,从各地逃难来的。
大家混居在一起,互相通婚。
也就到这一代人还记得祖上在哪里,再往下传承一两代,祖籍是什么?民族是什么?
我们就是本地人。
至于风俗习惯……
三四代之后,他们的风俗习惯就是混居在一起的大家共同建立的风俗习惯。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丈说:“西南、西北、北边,还是跟我们这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