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六章 老鼠的视界与世界大全以及道(1 / 3)

“鼠与人的差异”

意识之中被吕真压缩到深处的那点理智之广逐渐放大。

正东躲地寻找食物的老鼠忽然定住,动物般狡诈的双眼闪过茫然之色。

周围的杂草与树木,巨大的岩石,以及以老鼠的鼻腔感受到的气味同时变得静止,成为一副惟妙惟肖的油画。

直到老鼠的眼中闪烁着智慧之广时,这一切便如同飞灰一般散去。

视野一黑,吕真又回到了那个光怪陆离的通道之中。

“老鼠的视界真是奇妙。”

吕真揉了揉自己的眉心,虽然刚刚经过的时间不长,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进入他脑海中的信息却不少。

刹那之间,他的意识依然沉浸在老鼠的视野中,让他在确定是人的这一点上产生迟疑,让他无法把自己彻底带入人的身份,也限制了他理智思考的能力。

而且,身为人的理智在他的头脑中一旦陷入上风,那么刚才那些老鼠的视觉以及感知到的情绪就成为了无法理解的东西。

人类世界所存在的概念只是对人类所感知到的世界的描述,而不是对世界本原的描述。

如同人类常用的“理智”等概念,即不可能为动物所理解。

而动物所感知到的世界,也不可能为人类的词汇所描述。

一如狡诈的老鼠,或者飞天的蝙蝠,又或者大草原上的狮子,诸种动物的感知,均不可能为人类所描述。

也就是说,用人类的词汇无法准确地描绘出动物所见到的世界。

其实,客观来看,人类的视角与其它动物的视角相比,并不存在任何的优越性,都只是为了生存而进化出来的东西。

亦即面对生存的压力,不同的生物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视角。

人类的视角只是无数种视角中的一种,并且具备欺骗性。

面对世界的真相或者说世界的大全,人类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去理解。

毕竟人类只是生物中的一种。

如果去掉各种神话传说,仅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类,那么在这个宇宙中,人类除了独有的理智之外,并没有太大的特殊性。

举例来说,古人所见的世界乃是仁义道德的世界,这是他们看世界的视角。

可是现今来看,这种视角也不过是虚假的狭隘的世界。

故而人类为了接近最真实的世界,才会以智慧为依凭,创造诸多工具,其中最为彻底,也最为成功的一种为数学的工具。

因为只是数学不会因人的先天的缺陷,而欺骗人类。

无论到哪里,数学真理都不可能不成立。

但是抽象的数学世界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又距离人类最初观看的世界太远了。

在此刻,吕真摒除了自己的种种的理智思维,连最支配他本能的逻辑思维都被摒弃之后,却恍然体悟到一个至理道可道,非常道。

老鼠的视界与其它动物的视界,以及人类的视界,如果都只是对世界的片面感知,那么自然无法用人类的概念去描述大全的世界,在面对大全的世界,亦即道时,只要感受即可。

他可以感受到老鼠感知世时的感受,或者说情绪,甚至于情绪也不能用人类的概念来描述,比如用惊惧、狡诈来描绘老鼠就有些不恰当。

因为这些词汇只能精准地描绘人类的情绪,与老鼠的情绪自然不可能是完全的对应。

而这种感受也是以人的意识最能接近老鼠的地方,自然是最接近其它动物视界的地方,更是人类最能接近世界大全,或者说世界的原貌的地方。

这就是“道”不可言说的原因吗?

因为“道”为大全,不可能为人类在狭隘的视界中创造的概念所描述,所以只能去感受?

倘若“绝圣弃智”真正说的也是要摒除人类的概念思维,即所谓的理智,只以本能的感受去亲近道,那么吕真倒是非常认可“绝圣弃智”的道理。

尤其是修行者,不“绝圣弃智”,如何能见本原之道?

但要做到“绝圣弃智”,而不以理性去思考却是违背了人之本能,自然没有那么容易。

像现在的吕真,以人类的概念去,已经成为他的本能。

想要克制这种本能,只去感受,自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就如同看见一颗树,脑子里不以“树”的概念去思考它,甚至不出现“树”这个词汇,只当做出现的一个不明事务,而去感知它,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

只有修行多年,做到心性定于一,在静功上有相当高深的修为,才能才能慢慢做到。

想通这层,心中存在的疑问大为减少,吕真还没来得及想自己哪些疑惑不再是疑惑,只是感觉心中通畅了不少。

他不再强求以自己的思维概念去理解老鼠的感知与情绪,脑海中也不再产生那种类似消化不良的感觉。

“世界的大全道”

吕真抬头看向眼前不知通向何处的通道,眼中更为期待。

见到更多的不同的视界,他定然能有更多的感悟。

在听见科拉纳所描述自己的“法”之时,吕真就有所期待,否则他根本不会听科拉纳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