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堂坐落在龙门书院的最北端,是一间白墙灰瓦的两层阁楼。
顾旭走进门,便看见不少学生已经在此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边等待,一边有说有笑地讨论着今天这场万众瞩目的符道之争。
每个学生的手里都拿着一张金属令牌,一面雕刻着“龙门书院”四个大字,另一面则雕刻着他们自己的名字。当他们取到各自的饭菜后,并没有掏出铜板或票券,而是把令牌在桌上轻轻一敲,便算是支付了餐费。
顾旭本以为驱魔司总部衙门公厨里的菜肴已经足够丰富多样。
没想到这龙门书院的饭堂更是包罗万象。
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菜,比如金陵的盐水鸭、江南的虎皮肉、北方的龙须面、琅琊的酥糖、幽州的灌肠都能够在这间屋子里找到。
“不愧是洛京权贵子弟们的学府,这饭堂里的菜品看上去简直比外头的酒楼还要丰盛些,”顾旭嗅着各种菜肴混杂在一起的香味儿,不禁在心头默默感慨道,“等过几天时小寒来这里进修后,面对这些美食,肯定会把持不住自己的。”
由于顾旭的容貌太过显眼,书院的学生们隔得老远就认出了他的身份。
然而或许是因为他今日势头正盛。
或许是他在晋升第三境之后,气质变得比以往更加出尘脱俗拿前世的话来讲,就是“帅得比较有距离感”。
学生们都只是窸窸窣窣地议论着,对他露出惊叹、钦佩、敌意或是花痴的眼神,却没有人会主动上来跟他搭话。
正当顾旭思考着“没有令牌该怎么在这饭堂里吃饭”的时候,一个身材瘦高、头发稀疏、仿佛竹竿一样的中年男子忽然来到了他的身边。
“顾顾大人,我最近在符篆之术上有些疑惑,不知您是否愿意指教一二,”中年男子礼貌地开口说道,“这饭堂的令牌,您可以先借我的用。”
这人的神情有些拘谨,说话的语速也比较缓慢,听上去磕磕碰碰的,显然是个不善言辞的人。
顾旭转过头,一眼便认出他是龙门书院的教习杜远。
“指教可不敢当,”他谦虚一笑,回应道,“杜先生是闻名洛京城的符道大师,而我只是个初涉符道不久的晚辈,可不一定能帮得上忙啊。”
听到顾旭的这番客套话,杜远不禁微微眯起眼睛,把他从头到脚重新打量了一遍。
他早就从别人口中了解到,顾旭从接触符道至今,只过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对于大部分符师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够打牢基,照葫芦画瓢地绘制一些简单的符篆,就可以被称作是“天资聪颖”了。
可顾旭却能在这短短几个月里,在符篆之术上达到其他人数年、甚至数十年都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正因如此,当杜远看到顾旭这张年轻得过分的面孔,想到他那张获得了一百二十个积分、且令国师赞不绝口的答题卷,他的心情非常复杂。
“您肯定能帮得上忙的,”杜远认真地望着顾旭的眼睛,“我想请您跟我说说,您在题卷写的那句符道的本质是命名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果您方便,希望您不吝赐教。”
很快,两人在饭堂角落的一张木桌两侧坐下。
杜远按照顾旭的需求,用龙门书院的令牌帮他买了一碗牛肉面。
而当顾旭按照对应的价格把几个铜板递给他的时候,杜远却立即收回了手,死活都不肯收下这些钱,嘴上反复说着“知识无价”。
于是顾旭意外地白嫖到了一顿饭。
同时他还从杜远口中了解到,龙门书院两位擅长符道的教习杜远和傅韬,最近都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迟迟都找不到突破的方法。
长期以来,他们都对此深感苦恼。
直到今天,当他们听到国师对顾旭第一环节的答卷的评价后,他们仿佛在无垠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缕微光。
傅韬是个非常爱面子的人。若要让他放下身段向顾旭这样的晚辈请教问题,无疑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然而杜远却不一样。
他性格内敛,不善表达,也对“面子”、“名声”之类外在的东西不感兴趣。
学生们常常说他讲课磕磕碰碰,令人犯困
如果说傅教习的符道课是“吹牛故事会”,由八成的闲话和两成的干货组成那么这位杜教习的课堂就是“不需要真元的催眠法术”,基本从头到尾都在以毫无波澜的语调照着念备课笔记。
但是,所有人都对杜教习的钻研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常常把自己关在静修室里,废寝忘食地研究符篆。
几乎每一年里,他都能琢磨出不止一种符篆的改进方案,或是提出新的符道理论。
也正是这样的性格,使得杜远在看到突破瓶颈的希望时,果断地找上顾旭,并毫无架子地向这个仅有十八岁的年轻人请教问题。
顾旭认真地听完了杜远的叙述。
然后他指着自己面前装着牛肉面的瓷碗,向杜远提问道:“杜先生,这是什么?”
杜远微微皱眉:“碗?”
“那如果我用这个碗砸破了一个人的脑袋,那它又是什么?”
“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