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王钩的思绪(2 / 3)

关心。

此刻,他确实在思考炮兵营及其火炮的相关问题。

目前,辎重部门或营部内部有许多火炮学徒,他们在训练营和炮兵营中学习各种火炮知识。

然而,实战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

正如俗话所说,练习百日,不如实战一日。

因此,这些许多炮兵学徒,都在随军出征,以便在实战中学习和成长。

王钩此时正在考虑的是药包的问题。

从最初的青牙军炮兵千总发展到现在,火炮营各个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

火炮营中收藏了徐光启等人所编写的重要书册文献。

这些书籍,无论是炮手还是炮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对矩度和铳规的使用进行了实际操作,并对不同仰角的射程和弹药用量有了专门的记录。

炮手和炮官必须将这些知识牢记在心。

因为在火炮营军士的技能考核中,上等军与下等军的区别就在于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

其实,随着关外各种相关炮具的逐一打造完成,以及大量的实弹练习,不断地纠正错误。

再加上炮镜和千里镜的应用,青牙军的火炮营在操炮技术上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即便是随便一个火炮学徒,在外人眼中也被视为大师级别的人物。

而药包的使用早已普及,并非新鲜事物。

自从青牙军开始使用定装纸筒弹药以来,火炮的火药也采用了定装方式。

最初使用纸张,后来改为棉布,霰弹丸也同样使用了弹包。

王钩现在思考的是药包的材料问题。

使用棉布药包会导致炮膛内,残留未完全燃烧的残渣和烟垢。

需要用湿拖把清理炮膛,以免炮膛过热或因微小火星引发火药自燃。

这不仅增加了清理工作,还延长了铁炮的冷却时间。

王钩清楚,相比铁炮,黄铜炮或青铜炮的冷却时间要短得多。

但考虑到成本因素,显然青牙军不可能采用黄铜炮或青铜炮。

因此,他知道必须在药包上寻找解决方案。

如果能够使药包燃烧更加充分,就能减少炮膛过热的情况,从而大大加快重新装填的速度。

王钩回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那时还未出征,他在房间内不慎引发了火灾,幸好及时扑灭。

在那次事件中,王钩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房间内的几匹布料被烧毁,其中包括棉布和丝绸。

丝绸燃烧得非常迅速,几乎不留任何灰烬,而棉布则留下了较多的残留物。

这个观察给了王钩一个灵感:既然丝绸比棉布更容易燃烧,那么是否可以将弹药的药包材料改为丝绸呢?

不过,当初将药包从纸质改为棉布时,就已经有不少人私下里骂他是败家子。

现在如果改用更为昂贵的丝绸作为药包材料,恐怕会引起更多的非议。

这个忧虑在王钩的脑海中出现,便瞬间被抛之脑后。

他才管浪不浪费。

大将军说了,只要能改进火炮,尽管去做便是。

带着满腹的心思,王钩随着大军前进。

……

宁远城,即宁远卫卫城。

始建于明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后在清代改称为宁远州城,直至后世又更名为兴城。

根据史料记载,明宣德三年时,宁远城的周长约为五里九十六步,城墙高达三丈,设有四座城门。

到了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又对外城进行了扩建,使其周长达九里一百二十四步。

随着辽东地区战事的频繁发生,宁远城经历了不断的修缮和加固。

如今,宁远城的城墙高度已增至三丈二尺,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雉堞,高度为六尺。

每座城门都配备了瓮城,城门上方建有城楼,城墙的四角则设有角台。

城内中心位置建有钟鼓楼,与城墙上的四座城楼遥相呼应。

在战时,守军可以登上楼顶,将城墙及城内的景象一览无余。

早在五日前。

温越和祖大寿,马世龙率领五万大军,到达了宁远城。

到了这里,温越等并没有继续前进北上了。

而是等着后方过来的援军。

听闻后方过来的援军,有延庆总兵满桂的上万人,还有现为都督佥事洪承畴所率领的京营三万人马,以及神机营,炮营等。

另外朝廷还派了监军太监王恩宠,以及上次来过的兵部侍郎张霖若。

崇祯十四年七月十日。

这日,申时。

宁远城外城的南门,永清门上的守军首先发现了远处出现的一些明军夜不收。

这些夜不收骑在马上,远远地在数里之外静默地观察着城池。

渐渐地,他们身后的骑兵和夜不收数量不断增加。

剩余的援军到了!

城楼上的守军,立即意识到这一点,随即激动不已。

他们敲打着锣鼓,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向城内的辽东经略温越等人报告这一喜讯。

得知剩余援军抵达的消息后,温越、祖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