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余丁(2 / 2)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1720 字 26天前

套了,不顾父母忧愁的目光,大声道:陛下,仆愿取这功名。

仆亦愿取此功名。有一就有二,很快就有更多的人站了出来。

邵勋趁热打铁,对黄正说道:找人记下,再发给安家费。

黄正会意,这是不给他们反悔的机会。

邵勋看向跟在不远处的常隆,道:朕记得你家便住石桥防吧?

正是。常隆说道:老宅留给弟妹们了,我随爷娘住洛阳。

常隆是左金吾卫将军常粲长子,今年十八岁。

五年前的晋阳,常粲这个粗人灵机一动,打蛇随棍,赖邵勋的话头,把他儿子送到身边当亲兵。

邵勋对这些勋贵子弟一样照顾。

亲军不需要战斗力多强,要的是忠诚、细心,于是着意栽培,已将其提为队主。

石桥防算是最早的一批府兵了,各家子弟可多?邵勋问道。

仆不常回老宅,只听闻家家户户都有二三个成年子弟,当不成府兵。常隆说道:后面几批还好,没那么多。但再过几年,也会多起来。

这些人靠什么过活?邵勋问道。

据他从左骁骑卫那边查到的数据,洛南、襄城府兵及部曲家庭加起来,大概有超过三万十五六岁以的子弟,既无法继承府兵位置,也无法给府兵当部曲。

前阵子靳准本来只打算招募一千人的,最后一口气招走了约两千人。

侯飞虎也派人来洛南、襄城募兵,因为武威条件还算不错,直接干走了三千少年郎。

弄走了这批人之后,剩下的多是外出闯荡意愿没那么强的了。

其实这还是府兵子弟呢,尚武风气较强,如果是普通民人子弟,绝无可能招到这么多。

回陛下,左骁骑卫府兵几乎人人是勋官。许多老兵就拿出一辈子的积蓄去买田,先在洛南、襄城本地找寻,但田少价贵,买不了多少。后来多去邻近的汝南买地,那里荒地多,价廉,离襄城、洛南也不远,买了地就在那落籍为民户。常隆说道:还有没那许多钱的,或者父母不舍得儿子离开本乡本土的,

则将部曲之地分给他们耕种。但朝廷管得严,部曲不能赶走,于是只能析分田地,一家府兵往往有四五户、五六户部曲,其中两三户是新府兵的兄弟甚至妹婿、姐夫之类。

二百亩地养的人多了,供给府兵的钱粮就少了。邵勋说道:有些人宁愿挨饿吃不饱,也不愿意去边塞,甚至不愿离开家乡。

确有此事,还不少。常隆说道:不过还是能勉强糊口的,若真活不下去,定然会去当流民。

五年前还没这许多事呢。邵勋说道:变化真快啊。

当然这也正常。

五年前才十一二岁呢,还跟着父兄生活,五年后就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了。

太平世道,人口增长是真的快,这还是被疾疫横扫过的呢,不然怕是更吓人。

两次募兵,弄走了五千丁,其中甚至包括了部分家眷多为二十岁以内的女子及年龄尚幼的小孩,总人数超过八千,也极大缓解了人多地少的问题。

官府是怠政的,不可能时时刻刻给你解决这些问题。能五年、十年奏一次就不错了,一般而言,只要地方不闹出乱子,百姓还能勉强糊口,他们是不会管的。

邵勋想起了长子金刀担任左金吾卫长史时,数次去陈留清丈田亩,就提过这个事情。只不过左金吾卫并不严重,洛南、襄城人口膨胀得太快了。

邵勋如果不管,那么府兵制度还能用个大几十年,管一下的话,则能在这个基础继续延寿。

思虑之间,黄正那边已经把愿意应募的人聚拢在了一起,大概有三百人下其中约一半人已经成家,有的只是小夫妻两个,有的则有婴孩。

邵勋算了算,左骁骑卫三万余丁府兵及部曲之子之中,已经有数千人由老府兵自己解决了,或去外地,或成为部曲两次募兵再弄走五千,今日石桥防募得三百人,其他防继续招募,料还有不少,凑个两三千丁不成问题,最后全家发给路费,一起前往红城镇当镇兵。

剩下的大概是顽固分子了,很难动摇他们的心志,除非不顾人伦,强制迁徙。或者等到他们自己觉得日子过不下去,愿意去外地落籍了。

这是一个不小的麻烦,同时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他们是有一定基础武艺和战阵知识的。

再招募一批愿意去平城的。邵勋又道:和他们说清楚,已经成婚的可带妻儿。去了平城便是当代国侍卫亲军,此军多有缺额,尚未补齐。虽言平城苦寒,但侍卫亲军的日子却比在家乡勉力糊口要强。

王银铃在一旁听了,注意到邵勋看向她的目光,亲了口儿子嫩嫩的小脸。

元真咯咯笑着。

邵勋也笑了,妻儿依赖他,这感觉颇是不错。

入秋之后,再在此地征发万人南行。

这可都是好兵,至少比丁壮强,转输资粮的话,即便吴人来抄截粮道,他们也不一定一哄而散。

若能攻取襄阳,邵勋想看看这些人愿不愿意留在当地。

来都来了,回去干啥?

顶多遣人带消息回去,让老家赶紧说个新妇,夫妻二人一起到襄阳定居,这样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