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铁青的脸,这让我心惊胆战惶恐万分,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皇帝拂袖而去,好在皇后娘娘留下了,让这选妃仪式得以继续进行,但我的心始终忐忑不安。
选妃结束后,按照规制我返回了金陵,等待着皇家进行之后仪式。
我选中王妃的事在京城和金陵掀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对此议论纷纷,讥讽襄王是胡作非为。
为此我深感愧疚,觉得是自己害了他,但后来我知道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为的就是给自己泼点儿脏水。
但不管怎么说,我最终嫁入了皇家,被他从金陵迎娶了回去,但到了最后一步又出现了问题。
我虽已是他的妻子,但皇帝陛下并未下旨册封,所以我还不是正经王妃。
之后麻烦事就来了,我和他被送进了上林苑,皇帝让我们夫妻在里面种地,期间一应饮食起居都得靠自己。
这样的日子非常艰苦,很多人都说这是皇帝对我的考验,想要让我知难而退,但我却明白这是对他的考验。
堂堂一位亲王,变成种地的农夫,每天扛着锄头去种地,这其中的落差比我可大多了。
但他没有怨言,甚至脸上笑容都没少过,这让我安心了许多,我还是有些担心他弃我而去,对待爱人我确实比较自私。
其实我也问过他,为何独对我如此看重,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我为王妃,可他的回答让我更困惑了。
之后我们相互扶持,他去种地我在家做饭,就好像真的是普通农户一样,我们两个人都过得很心安。
也正是这段日子的劳作,让我明白百姓生存之不易,也造就了我日后成为贤后。
这样的时间过了四个月,我们通过了皇帝的考验,最后我被册封为襄王妃,一跃成为大明最尊贵的女人之一,彼时我才十五岁。
成为王妃后我事情很多,府里的事务反倒是小头,与宫里娘娘们和各勋府的交际,才是真的让人操心劳形的事。
府里的钱不太够用,为此我没少到东宫和睿王府打秋风,我保证那时我真想过要还钱,后面不还完全是他的意思。
可到了后来,他在外征战功劳越来越大,我在京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与元春和陈芷暗中斗得不亦乐乎。
也不知从何时起,人命在我眼中已如草芥,因此我跟婆婆一样也开始喜欢拜佛念经。
关于杀人开始我还主动指令,命府中奴才去除掉那些谋害王府的人,到后来我只需暗示自会有人把事办妥。
而被除掉的人,从最开始的东宫睿王府门人,到后来连朝廷命官都敢杀,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太子老师高书言。
锦衣卫和东厂耳目众多,可只要涉及到东宫、睿王府和我们家,就全部都变成了瞎子,但我行事依然格外谨慎。
到此时,我成了真正合格的王妃,而不只是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
再往后他的军功越来越大,京城内外对他的攻讦越来越多,我的日子也变得越来越难熬。
许多时候,我都独自在京城苦熬,并期盼着他早日回京,来撑起王府的一片天,我实在感觉要撑不住了。
正统十七年,皇后娘娘病倒了,这次已是药石难救。
我每天进宫伺候,所以知道她有多虚弱,每天用药吊着有多难熬,可她还是坚持要等着小儿子回京。
我猜测,或许这时候皇后已知道,日后会是小儿子继承大统,所以必须要见到他交代一些事。
最终他及时赶回了京,皇后总算是见到了儿子,把该说的话全都交代了。
之后又过了两个月,皇后娘娘薨逝了,她是一位贤德的皇后,她的崩逝让许多人都很伤心。
而这其中,最伤心的莫过于陛下,但三个月后发生的惨剧,才是对他真正的重击。
这一年的中秋节,我们三家提议好好庆贺一番,皇帝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决定在西苑举行家宴。
皇帝陛下不会知道,我们三家都动了杀心,欲在宴会上除对方而后快。
最终,我们家赢了,太子和睿王失势。
之后的事就简单了,我们终于过上了安生日子。
正统十八年,他成为了太子,而我成了太子妃,这一年我二十三岁。
之后他要东巡,我也跟着一道去了,在时隔八年后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
儿时记忆历历在目,而我已居于九天之上,成为了内外命妇第一人。
我在与他第一次相见的门外驻足,询问为何当初的竹帘不见,所有人都战战兢兢,但我最终却一笑了之。
转眼又是两年过去,连受打击的皇帝身体变得很差,最终在正统二十年秋过世。
当天夜里,他先一步进了宫去,我则安排完府里的事后才进宫。
从东安门到乾清宫,这条路我走过无数次,但今晚我感受到了不同。
透过轿帘缝隙我可以看见,我经过的地方勋贵、士兵、侍卫、禁卫,全都跪拜向我行大礼,我眼前看不到一个站着的人。
也是在这一夜,我头一次坐轿进了东华门,这是帝后才有的待遇,其余人无恩旨不得僭越。
按理说我还不是皇后,可下面人为了邀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