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重复上演的历史(下)(4 / 5)

ope和mca的双向选择……确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韩易摩挲着下巴,若有所思地轻声说道,“比起emi、bmg和宝丽金这种在行业里存活了近半个世纪的老家伙,新入局的松下电器显然是更符合吉米-约文和泰德-菲尔德胃口的选择。同样是闯入好莱坞的新势力,抱团取暖,能为interscope争取更高的地位、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必须得说,约文先生与亚洲资本的合作经验,的确非常丰富。”赵宥真接过话头,“道格-莫里斯极力反对interscope这桩收购案,认为这些匪帮说唱歌手的加入,会让本就庞大臃肿的mca分崩离析,也会让刚刚入场的松下电器成为众矢之的。但松下电器显然更倾向于采纳大卫-格芬的意见,毕竟,他们对好莱坞的权力斗争知之甚少,能够看到的,只有interscope唱片遥遥领先的销量。于是,道格-莫里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吉米-约文和泰德-菲尔德完成与mca的协议,把interscope变成了这家音乐集团的旗舰厂牌。”

“收购完成的当年,interscope即为集团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凭借着bush、2pac、dr.dre和snoop dogg的专辑,它成为了二十年来第一个霸占公告牌专辑榜前四位的厂牌。1996年全年营收2.5亿美元,帮助松下电器高位售出mca,将集团转让给了加拿大的饮料巨头西格集团。”

“西格入主之后,mca被重新命名为环球音乐集团,由道格-莫里斯继续掌舵。而旗下最重要的厂牌interscope,则在环球音乐收购了宝丽金唱片之后,与宝丽金的a&m唱片以及格芬唱片合并,成为了现在的interscope geffen a&m。风头最盛的时候,interscope一个厂牌,就能占到集团总销售额的30%。”

“第一局对决的胜利者,的确是吉米-约文和泰德-菲尔德。但道格-莫里斯没有选择举白旗投降,interscope geffen a&m的强势,极大地挤压了其他厂牌,特别是索尼和华纳对标厂牌的生存空间。换句话说,虽然interscope在对说唱音乐的围剿中幸存了下来,但他们的敌人却比之前更多了。索尼、华纳,包括环球自己的ceo,都希望看到interscope一蹶不振。道格-莫里斯想要在环球内部扶持起一个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也就是island def jam。2000年以来,idj一直在努力追赶interscope的步伐。一般来说,最强大的依然是interscope,排名第二的是大西洋唱片,而第三位就是island def jam了。除此之外,莫里斯还想创立一个新的分支,进一步削弱interscope在集团内部的影响力。但由于二十一世纪初,环球音乐集团一直在经历着剧烈的结构调整,直到维旺迪入主才算稳定下来,所以莫里斯也就一直等到2006年,才与索尼音乐的克莱夫-戴维斯携手,由后者派出利普曼兄弟加入环球音乐,组建了共和唱片。”

“接下来的一切,就都是历史了。道格-莫里斯将他能调动的所有资源,都倾注在新创立的共和唱片上,帮助这家厂牌迅速赶超了interscope——2007年销售总额还排在第八位,到了2012年,就直接反超interscope,登顶了全球销量榜冠军。与此同时,道格-莫里斯也试着在interscope geffen a&m里扶植自己的势力。他引入了法瑞尔-威廉姆斯和查德-雨果的厂牌star trak entertainment,利用两位顶尖制作人的音乐才华,培育出了black ed peas和keyshia cole这样的当红明星,让iga逐渐摆脱了以‘interscope’为主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冠军单曲和专辑,开始以‘geffen’,特别是更亲近道格-莫里斯的‘a&m唱片’名义发行。另外,道格-莫里斯还利用说唱音乐的特性,在iga内部点燃了无数根导火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the game和50 cent的纷争……然后就是2007年,道格-莫里斯从索尼音乐那里买来了octone唱片,重组到a&m旗下,带来maroon 5等一大批著名音乐人,进一步削减了吉米-约文的掌控力和话语权……”

“约文先生具体是怎么应对这一局面的,这就不是光搜集资料就能看到的东西了。也许某天情势适宜,你可以直接问问他……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应该是做了不少努力的。精心打造的女子组合the pussycat dolls,还有interscope最后的巅峰作品lady gaga,就是他争取在与道格-莫里斯的斗争中占得先机的证明。但他应该自己也清楚,在没办法用其他灰色手段扳倒道格-莫里斯的前提下,他能够调动的资源,肯定比不上母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他必须小心翼翼,保证自己的每一步都不出任何差错,不推出销量惨淡的专辑,不推广无法盈利的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