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痛并快乐着,他也高兴粮种的出现,以后可以产出更多的粮食,痛也是真痛,这一波声望让皇帝和大耳贼刷到了,他不高兴。
相比朝廷这边,刘表反而是不屑一顾的态度,压根就不相信刘备的新粮种,或者说,他并不在意这件事。
不管粮食的产出是多少,都饿不着刘表和他麾下的世家大族,他们对这件事不是很热衷。
孙权就比较有眼力见了,得知粮种的消息后,就派人打听这件事,查来查去,还真被他查到了线索。
线索是诸葛瑾提供的,曾经诸葛亮写给他的家书里面,提了一嘴种田的事情,说有新粮种产量不错,让大哥不用担心他和诸葛均会被饿着。
本来诸葛瑾也没当回事,现在全天下都知道粮种的事情了,他回家就将这封家书翻出来了,第一时间找到了孙权。
江东集团和荆州集团是死敌,他们不可能从刘表或者刘备那里弄到新粮种,不得已,只能将主意打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孙权当即拍板,让诸葛瑾回家探亲,放长假,回去多久都可以,但你回来的时候,不能空手。
诸葛瑾也确实好久没回家看看了,兴高采烈的就带着人回了隆中。
二弟诸葛亮的成长,让诸葛瑾格外欣喜,但三弟诸葛均是不是路子走歪了?
家书里,诸葛亮倒是提过,说三弟诸葛均现在开始习武强身,诸葛瑾以为就是君子六艺而已,可现在再看,不像啊。
诸葛家还有这种武将呢?
诸葛均身披铠甲,纵横之中骑马射箭、枪挑野猪,妥妥的一员小将。
诸葛瑾:(⊙o⊙)
是自已起猛了吗?
要不我再眯一会?
当晚,诸葛亮和诸葛均热烈欢迎大哥回家探亲,诉说着大哥不在家的生活。
诸葛瑾看着沉稳的二弟和跳脱的三弟,也是久久不语,他有点内疚和自责,是自已这个当大哥的没做好啊。
对了,一定要好好感谢一下陈家。
如果能劝说二弟和三弟跟着自已投奔孙权就更好了。
“兄长。”诸葛亮在诸葛瑾刚刚表露这个意思的时候就婉拒了:“弟有看中之人,并不想去江东。”
“二弟看中何人?”
“这个暂时不能说。”
“这是为何?”
“兄长莫要再问了。”
诸葛亮不说,诸葛瑾也不好追问到底,只是在想是谁,难道是刘表?
诸葛亮不去江东,诸葛均自然也不去,他准备跟着二哥走。
诸葛瑾无奈,只好旁敲侧击的询问了一下陈家。
“兄长,谦和兄雅量高致,不喜仕途。”诸葛亮帮着陈曦拒绝了诸葛瑾的招揽。
别说陈曦不想出仕了,就算他有这个想法,诸葛亮也会第一时间给挖到刘备集团去,怎么可能放任陈曦去江东。
诸葛亮不敢想象将来自已的敌人如果是陈曦,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悲剧。
陈曦懂的太多了,就连诸葛亮都跟着对方学习了不少,更别说还有那个武力值,面对这样的敌人,诸葛亮也会觉得头疼。
所以陈曦不出仕是最好的,真要是出仕,诸葛亮豁出去一切,也要将陈曦给挖走。
诸葛瑾是第二天登门拜访陈曦的,两个人聊的不多,主要是没啥共同话题可聊。
诸葛瑾是很传统的文人,他擅长的那些,陈曦不太感兴趣。
陈曦感兴趣的那些,诸葛瑾又没啥兴趣,这方面,他不如诸葛亮爱好面广泛。
甚至不如诸葛均和陈家人有话题,好歹还能凑一起聊聊兵法什么的。
陈曦不说什么,诸葛瑾也没发现对方有什么大才,只是将陈曦当成了擅长农作的人才,既然对方不愿意,那就算了。
粮种已经研究出来了,也愿意提供一些给他,诸葛瑾也就无所谓要不要招揽陈曦了。
诸葛瑾只是觉得惋惜,两个弟弟怎么就不愿意跟着他一起走呢,兄弟三人同时效力孙权,岂不美哉?
年轻时期的孙权,还是很有人格魅力的,诸葛瑾就觉得自已得遇明主。
为了心中的明主,诸葛瑾没有在家里多待,几天后就带着人和粮种离开了隆中,返回江东。
兄长的离开,让诸葛哥俩有点消沉,这一别,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次相见。
在陈家蹭饭的时候,诸葛亮和陈曦也话赶话的聊起了江东集团。
未来的富庶之地,现在却地广人稀,孙权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不够,无人可用的他,只能指望着当地世族。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只能普及基础教育,知识都被垄断在世家大族的手里,普通人根本没有出路。”
“谦和兄所言极是,可想要做到这一点太难了。”
“有心去做的话,也不是不能做到,就是这个过程,难免充斥着死亡和杀戮。”
诸葛亮苦笑起来,这可不是一般的杀戮啊,没看北边的曹操都没敢这么做吗,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这个思想的种子,倒是种在了诸葛亮的心里,想着日后但凡有机会,一定要普及教育,不能再让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和权力。
北方,袁绍的三个儿子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