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赖上了(1 / 2)

还真不是何仁瞎扯淡,丰坊的藏书确实有一部分是瞎编出来的。

老板猜得没错,丰坊根本弄不到五万卷藏书,他的藏书主要有三个来源。

第一就是花钱买,这没什么好说的;第二是丰坊有一个好朋友,叫范钦,不但官居兵部右侍郎,还一手创立了规模和藏书数量比万卷楼还要大的天一阁。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藏书多至七万余卷,曾雄称浙东藏书第一家。

主要是防火做得特别好,管理也很严格,乾隆修撰《四库全书》的时候,范钦的玄孙进贡了一些藏书,乾隆发现天一阁修建得非常好,古籍数百年不毁,于是便让工匠参考天一阁修建了着名的南北七阁,用来藏《四库全书》,天一阁也开始闻名全国。

不过范钦建天一阁是在丰坊去世以后,彼时还是丰坊的万卷楼最大。两人经常互相交换藏书誊抄,算是互通有无了。

丰坊藏书的第三种来源就是造假,比如不知道有没有的《子夏诗传》,晋的《史乘》,楚的《杌》,还有《河图》石本、《鲁诗》石本、《大学》石本等等。

最离谱的是还有朝鲜和小日子版本的《尚书》……

大伙儿都听傻了,张诺问道,“不是,要么是失传的,要么是不知道有没有的古籍,他怎么编?”

“瞎编啊。”何仁两手一摊,“内容都是丰坊乱写的,这家伙本来就有才,乡试第一呢,会试只是没考好,编几本谁都没看过的书还不是分分钟搞定?”

老板也懵了,“那别人就信了?”

何仁乐了,“丰坊也有话说的,内容虽然是瞎编的,其他方面可不是。丰坊的书都是手抄本,而且大部分是用宋代的纸和明早期的麻纸,理由也是多种多样。”

“有的书丰坊说是自己祖先在北宋期间手抄的,有的他说是自己的曾祖丰庆在驿站休息的时候偶然抄下来的。再加上丰坊藏书确实多,名望不算低,一开始还真没多少人觉得有问题。”

老板忍不住问道,“那后来呢?”

“后来其实也没多少人发现有问题,是丰坊死了之后,万卷楼毁于一旦,里面的藏书都散了出来,才有人发现这家伙造了不少假,这才臭了……”

大伙都听愣了,“万卷楼毁了?怎么毁的?”

“丰坊放浪形骸,不会理财,家里的良田和钱财都被他拿去买书了,孩子又不争气。等他死了之后,他的门生就把万卷楼里大部分书籍都给卷包烩了,只留了不到一半。”

“然后没几年,万卷楼又发生了一场大火,剩下的书也烧得差不多了,可以说是十不存一。”

“不过万卷楼藏书总量还是不少的,丰坊生前的好友范钦出手将剩下的书买下,藏到了天一阁里,这才流传下来。当然,我觉得范钦不仅是为了买书,估计也有接济老友后代的想法……”

老板愣了,指了指手里这本《子夏诗传》,“难道这本书是从天一阁流出来的?”

“怎么可能!”何仁摇摇头,“这种书范钦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这应该是丰坊弟子偷走的那部分。”

张诺听完之后是一脸懵逼,“那值钱在什么地方?”

“值钱在可以讲故事啊。”何仁乐了,“这个故事还不够精彩吗?再加上嘉靖年间的麻纸和手抄本,还有丰坊的书法,几十万还是能卖到的。”

张诺可能还有疑问,但是老板已经完全懂了,古玩行,尤其是混地摊的,最喜欢的就是讲故事,他已经脑补出来好几个版本的故事了……

老板把这本瞎编的《子夏诗传》收好,何仁说的没错,几十万的书,已经是他摊上最贵的了。

何仁本来还想再看看,结果旁边有个大爷搭话,“小伙子,你眼力这么好,帮我看看这本书值不值得买?”

何仁一转头,大爷直接从地摊上拿起一本书问他价格,这不是鉴宝,这是把他当成免费工具人了。

不过何仁还是摇了摇头,示意大爷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民国线装书,没什么收藏价值,价格也不高。

结果大爷又拿起了另外一本,“小伙子,这本呢?”

何仁麻了,他发现不仅是这个大爷,还有几个人也往这边凑,手里自然也拿着书,何仁要是给大爷鉴定了,其他人怎么办?

何仁在一瞬间就做出了判断,还是赶紧跑吧……

一抬腿,何仁就从老板的地摊上跃了过去,然后招呼大家跟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要是挨个给别人鉴定,他也不用干别的了,要知道二百大一周也才营业几个小时。

主要是没有节目效果,老板的摊位上已经没什么值得出手的东西了,几百,几千的赚头别说何仁看不上,宝友们都看不上了……

何仁本来以为自己都主动跑了,那几个人应该能放过他了。

结果是他想多了,还是有几个人追了上来,就包括一开始让他当免费工具人的大爷。

大爷是拿起书就跑,急得老板在后面直追……

这下可热闹了,何仁再跑能跑到哪去?他后面还跟着好几台摄影机呢,何仁只好找了去了路边的茶楼等着,先把这些人应付走了再说。

别看大爷年纪不小,但是腿脚真的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