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就是威逼利诱,再结合林源刚才征服它的表现,就足以让红马彻底的臣服,并主动配合林源的一系列指令。
终于搞定了这匹红马,林源心中自然满是喜悦,他笑着对诺兰导演说道:“我准备骑出去兜一圈,你会骑马吗?要不要一起?”
“略知一二,我和你一起去吧。”诺兰导演说道。
于是马场负责人,立刻送上了一匹比较温顺的马,缰绳交到诺兰导演手中。
两人骑着马,并肩出了马场。
马背上的诺兰导演认真的观察着林源的骑术,很快他就得出一个结论:
比自己好太多了,林源的骑术好到了自己难以想象的程度,甚至比那些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牧民还要好。
诺兰导演出生于英国伦敦,从小家境算是中产的他,也接触过贵族文化的骑术训练。
他很清楚,骑马的最基础要领,就是学会控制重心和指令传达。
重心就不多说了,马在行走奔跑时,马背上的人是晃动的,控制好重心就能在马背上坐稳,不至于摔下马来。这点并不复杂,稍微训练一下,至少正常骑乘不会有太大问题。
而指令传达,主要通过拉动缰绳,双腿夹马腹,口令等方式,让马明白骑乘者的意图。
这两点,共同构成了骑术的基础。
可是在诺兰导演的眼中,林源的动作简直违背了这两项骑术基石,但又起到了绝佳的效果。
只见林源在马背上,根本就无视稳定重心的要求,他随意的做出各种晃动动作:
他一会儿身子向后仰双手放开缰绳,只靠双腿和马镫,就在奔跑的马背上稳住了身子。
一会儿又猛扭动180度,回转身子。
时不时的还双手紧紧搂住马脖子,松开一只脚的马镫,只靠单脚双臂,就将自己侧挂在红马的一侧。
诺兰导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骑术也太离谱了吧?
他当然知道,林源做出这些动作肯定不是为了耍帅,而是为了测试自己电影拍摄时,到底在马背上能做出哪些高难度动作。
但这完全无视“浪”的存在,林源又是怎么做到“压浪”和“推浪”的?
诺兰导演就完全看不懂了。
所谓的“浪”,是指马在快步和跑步时因为有腾空期,因此向前运动的同时还会有明显的上下方向的运动。
这两种方向的运动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类似波浪的轨迹,这也是骑马时人感受到“颠”的主要原因。
而骑乘者在马上的轨迹可以简单理解为连续的抛物线。通常谈论的浪大、浪小就是指的抛物线的斜率大小。
大部分人会喜欢浪小的马,骑起来相对舒适,有小部分会喜欢浪大的马,因为浪大的马上下幅度比较大更有策马奔腾的感觉。
克服骑乘中的“浪”,主要有两个思路:化解和主动躲避。
马在快步时对人体施加的向上的力较大,向前的力较小,所以快步的时候主要需要抵消向上的力,也就是“压浪”名字的由来。
马在跑步时对人体施加的向前的力较大,向上的力较小,所以跑步的时候主要需要抵消向前的力,也就是“推浪”名字的由来。
但无论如何,本质都是利用臀部、腰部、腹部、膝关节、脚踝等身体器官,缓解骑乘中受到的冲击力。
在诺兰导演看来,他完全看不出林源是怎么做到眼前这一幕的。
其实他看不出来不奇怪,哪怕找一名骑术专家来,一样会感到一头雾水。
因为林源能做到眼前这一幕,不仅仅是依靠他的大师级骑术,更有着他的大师级武技的帮助。
在化力方面,没有人比他更有经验了。
将借力技术运用到极限,更是其它骑手无法想象的。
当林源在马背上挥动武器时,不仅能借助到速度和他的自身力量,更能借助到马匹奔跑时“浪”的力道。
如果他生活在古代,绝对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绝世猛将。
在尝试完各种高难度动作后,林源停止了测试,恢复了正常的骑行姿势,开始专注的享受策马奔腾的感受。
他和诺兰导演,并排疾驰于呼伦贝尔草原之上。
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有着“天下第一曲水”美誉的莫日格勒河旁。
望着眼前蜿蜒流淌,如同一条碧绿腰带的河水,两人不由的拉紧缰绳,停下了马匹奔驰的步伐。
“真美啊,至少要有三个机位,才能把眼前这一幕放到大荧幕上。”诺兰导演感叹道。
林源感到相当无语,这家伙真是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似乎脑中只有如何把电影拍的更好的想法。
别人看到美景,第一反应是感受世界的美好,他的第一反应却是我要怎么拍摄……
“那是什么花?”诺兰导演指着不远处,草丛中到处是星星点点的红色花朵。
“蒙古语称这花叫萨日朗,是草原上最美的花。汉语称其为山丹花。”林源说道。
“看到这花,我对于电影的片头就有想法了。我先来一个近距离特写,从萨日朗的根部往上拍摄。
绿草间,红艳艳的花瓣,上方是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