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电影的名字叫做《大唐英歌》?”艾森先生问道:“从片名上,大致可以看出,是一部发生在中国唐朝时期,讲述英雄故事的电影。”
林源点点头,这是典型的大佬取名法,信息量未必要给足,但是名字必须有逼格,引人遐想。
要是到了后世的互联网时代,拍成网络电影,恐怕电影名就要改成:
《家祖尉迟恭》,《大唐:我的老婆是军神》,《大唐边将,从上司想要谋害我开始》,《拒喝兵血,我要斩开朗朗乾坤路》……
这是一部背景设定在唐朝天宝初年的电影,彼时的大唐帝国刚刚在开元盛世中爬上顶峰,正在慢慢的腐朽走向衰败。
林源饰演的男主尉迟源,虽然出生于军功世家尉迟家,但是家祖传承到第七代,已经走下坡路很久了。
此时的尉迟源为边军一小将,因拒绝吃空饷喝兵血,被上司所记恨,想要借敌人之手害死他,就此拉开了电影的故事。
这是林源重生以来,第一次拍摄原创电影。
也不是他不想继续“借鉴”那些成功的电影,而是当他想要拍摄能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电影时,也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样本。
在《卧虎藏龙》和《英雄》两部电影大获成功后,大量的国内导演,纷纷走上了拍摄中国古代背景题材商业大片的道路。
武侠,玄幻,历史……这些题材,他们几乎尝试了一遍。
造就出:《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无极》,《天地英雄》……等一系列电影。
但从票房角度来看,这些电影无一不是失败的。
在林源看来,这些电影的失败并不是奇怪,而是一种必然。
因为主创者陷入了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误区之中。
任何主创者都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你这部电影到底是拍给谁看的?拍给老外看走国际市场,弘扬中国文化?还是拍给国人看,立足本国市场?”
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做任何商品都需要研究用户画像,提炼用户需求。这样才不会弄出自以为很棒,但是受众一头雾水的自嗨之作。
在这个简单的问题面前,每个导演都选择了国际市场。
这也很正常,毕竟此时国内的电影市场规模还很小,承受不了商业大作的制作成本,因此必然要走向国际。
如果选择走国际市场,就要清楚老外喜欢的中国元素是什么?
林源生活在欧美这么多年,他很清楚老外喜欢的是中国古代绚烂的文明,或者说先看看古文明极致水平下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他们会热衷于看到中国古代的饮食服饰,壮观的古代都市,对他们来说神秘的古人生活方式……
除了这些,老外还会喜欢中国壮丽的山水,以及令人热血沸腾的东方古代战争场面。
这些需求是非常明确的。
那么老外不喜欢什么呢?或者说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呢?
文化壁垒导致的价值观差异,一大堆认不清的东方面孔和难记的东方角色名字。
《卧虎藏龙》的成功,让很多导演妄图输出东方的价值观,也就是不仅要赚钱,还要输出文化内核,站着把钱给赚了。
这点在《英雄》上体现的就非常明显,张谋导演试图用中式的“家国天下”概念,去感染欧美观众。
让观众认识到秦王的伟大,和无名放下仇恨的勇气,堪称“英雄。”
但结果就是欧美观众根本不感兴趣,他们只在乎电影中那些绚丽的画面。
巨大的文化壁垒,导致人家根本听不懂,就算听懂也不会认同。
《英雄》的成功,是建立在视觉上的。
如果没有张谋导演在视觉上的独门绝学,《英雄》必然是惨败的。
林源当初坚持要修改《英雄》剧本,砍掉的也正是无名为了“天下”的理念,而放弃刺秦的这一段剧情。
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有可能理解的情怀。
而事实上电影真的上映时,不要说老外了,很多国人都不买单。
因此在林源看来,中国背景的电影想要在国际上成功,先要放弃在价值观上教化洋人的想法。
巨大的文化壁垒,不是靠一部电影就能跨越的。
直到2024年,中国想要输出中式价值观,都根本做不到,更何况现在是2003年呢?
只有你的经济完全碾压对方,让对方产生崇拜心理,发自内心的想要了解和学习你的文化内核时,才有可能输出这些中式的价值观念。
此时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每一个试图这么做的国内导演,都将撞的头破血流,被市场教做人。
专注于展示老外喜欢的那些元素,引导他们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解决了价值观输出后,还有第二个难点,也就是一大堆认不清的东方面孔和难记的东方角色名字。
在很多国内观众接受外国影视小说等文化作品时,会觉得一大堆老外名字好难记,根本记不住谁是谁。
也会感到脸盲症发作了,除了长得特别好看有辨识性的主角外,很多角色的脸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