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亏待的。
成,得亏你把老四的卷子弄过来那啥,这一毛钱你拿着花。”张沈飞一边说,一边扒拉过来白天穿的衣服,从里头掏出一毛。
老三连忙摆手:“二叔我不要钱,能给二叔办事儿是我的荣幸。”
打小儿,他最崇拜的人就是二叔,给自个儿崇拜的人办事儿,怎么能要钱呢??
张沈飞却不管那么多,不由分说的把钱塞进老三的兜里。
不管怎么说,总不能让孩子白给自己干活儿不是??
老三得了一毛钱,喜的跟屁崩了似的,一蹦一跳的就回了后院。
张沈飞白天跟陈雪茹一番大战,消耗不少子弹,晚上也就没有打胶,头一歪,沉沉睡去。
因为有着张沈飞做后盾,徐慧珍在第二天的居委会公私合营动员大会上第一个表态,愿意参加公私合营。
这让主任大娘和已经荣升街道办主任的老李高兴不已,当即对她提出表扬。
至于陈雪茹,则是和大部分老板一样,都抱着没人逼自己,就绝对不走那一步的想法。
会议之后,
居委会和街道办派出工作人员进入小酒馆开始工作,不大的酒馆里,一共安插了服务员,会计,公方经理和进货的四个员工。
徐慧珍自己则是以私方经理的身份继续在酒馆工作,但因为和公方经理范进有不和,两人多有摩擦。
其他几个员工则是对两人的事情采取观望的态度,没说帮谁,也没说不帮谁。
另一边,
陈雪茹按照张沈飞之前教的开始扩张,除了大前门这里,她另外在东城,西城两个地方租下两个各二百平的店面,准备开分店。
而在此之前,她还跑了一趟S州,去寻找新的,更便宜的进货渠道。
1953年第一场雪下来的时候,
轧钢厂展开轰轰烈烈的互助会运动,群众反应特别好。第一个月,就吸收了二百人的互助金。
互助会模式是前所未有的,有人匿名将此事写成文章,投递给了人民日报,青年报,晚报等各大报纸。
其中着重提到了提出这个设想以及推到互助会成立的张沈飞同志,并且在文章的结尾进行了升华。
表示只有社会主义的工厂,才能给张沈飞这样的人更大的施展空间,也才会给工人带来更加幸福的生活。
人民日报接到投稿后,经过审查确有此事,便第一时间将此文章登报,而后又专门派记者到轧钢厂采访互助会以及张沈飞。
轧钢厂虽然之前也有往报社投稿,但被记者上门采访还是头一遭。
得到中午记者来访的消息后,互助会的几位干部顿时都激动了。
杨柏立坐在办公桌前,拿着一份人民日报把上面关于互助会的文章逐字逐句的大声念了出来。
末了,还点评道:“瞧瞧这遣词,这造句,写的真好,最后这立意升华的也好,怪不得人报社要过来上门采访呢!!!
还别说,张干事,这偷匿名稿的人文笔不错,跟你有的一拼。”
“不过我也是纳闷了,到底是谁投的稿呢???看这人这文章写的,应该对方对咱们厂子蛮熟悉的,可是,他为什么要匿名呢??”
发表文章可是有钱拿的!!这人投个匿名稿,不就等于放弃这份钱和荣誉了吗?
而且连轧钢厂这边都不知道这人是谁,想表彰都找不到是谁。
可以说,对方这稿子投的,对厂子有利,对互助会有利,甚至对张沈飞有利,却唯独他自己,什么好处都捞不中。
想不通,想不通啊!!!
杨柏立只顾着琢磨投稿人到底是谁,丝毫没有注意到一抹尴尬从张沈飞的眼中一闪而过。
上午九点半,
报社的人准时抵达轧钢厂,由杨厂长,李副厂长,工会主任,宣传科科长和互助会的成员们一同接待。
许大茂因为这段日子一直给张沈飞几人打下手,也厚着脸皮跟在里头。
采访过后,便到了午饭时间。
按照之前的安排,招待记者朋友的酒席就定在食堂的小包间,由傻柱掌勺,刘岚为服务员。
酒席上,
许大茂豪气万丈的站起来,开始说出早上就打了腹稿的话:
“我许大茂就是个电影放映员,今儿有幸能跟咱们厂子和报社的领导们一起喝酒,那是我祖上积德,三生有幸!”
“我许大茂从小到大,敬酒就有个规矩,那就是一大三小,二五一十。”
在场的众人除了张沈飞其他的都是第一次跟他喝酒,不明所以。
杨柏立见大家都不明白,便问道,“许大茂你说话不要说一半,含糊不清的。你给大家解释一下,怎么个一大三小,二五一十啊?”
许大茂就等着有人发问呢!!当场便勾唇,邪魅一笑:“所谓一大,指的是咱们领导大!!领导是什么?那就是咱们轧钢厂的天啊!!!
没有你们这些领导,咱们厂子还怎么发展?怎么运作??工人们还怎么有幸福,快乐的生活??”
“所以说,领导这样的大人物喝一杯,我许大茂这样的小人物就喝三杯!!!”
说到领导们是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