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异常破败,比那些以种地为生的村庄经济条件还要差不少。
不少人家都住着茅草房,很少能看到瓦屋。
交通运输不便的年代,渔获卖不出去,就是这个结果。
据许继常了解,这个年代不少渔民还得拿海产品去换粮食,否则就吃不上大米。
村口是一处小树林,许继常走进树丛中,从空间货架内取出两袋各重五十斤的大米,提溜着进了村子。
“换粮食咯,水产换粮食咯。”
他提着粮食和秤走到村子中心,大声吆喝道,“想换的抓紧啊。”
随着这一声吆喝,原本沉寂无人的村落就跟活过来了一样。
数间茅草屋屋门打开,一个个黑黢黢的面庞出现在门后,手里无一例外提着木桶。
紧接着,更多扇屋门被打开,出现在门后的社员无一例外肤色黝黑。
这是常年打渔风吹日晒的结果。
一个身穿夹袄的中年人提着沙沙作响的木桶,率先走到许继常跟前:“小伙子,怎么换?”
许继常心想坏了:自己来得太匆忙,忘了向人询问粮食换海产的行情。
当然,他表面上仍镇定自若,丝毫不露怯:“按老规矩。”
中年男人听罢点头,将木桶放在地上,手指向桶里:“老规矩是吧?那两斤青蟹,一斤米。我这桶青蟹,将近二十斤。”
许继常看了眼木桶内爬来爬去的青蟹,内心一阵狂喜。
两斤青蟹一斤米,这是什么汇率啊。
要是放在后世,这二十斤青蟹换的大米,怕是够全家吃上一年了。
“我秤一下。”
许继常说着拎起木桶,“能倒出来吧。”
“倒吧。”
中年人说完自己帮着他把桶里的青蟹倒了出来。
青蟹吐着泡泡在地上乱爬,许继常以最快速度称完木桶,将青蟹一个个拾回去再称了一遍。
木桶3斤,加上青蟹22斤5两,确实是将近二十斤。
“43斤大米,多出的三斤算是桶钱。你回去拿个袋子。”
许继常对中年人说道。
“我身上有。”
中年人往夹袄里侧一掏,从里边拿出一口布袋,在许继常面前张开。
许继常按照说好的给他称了四十多斤大米,将木桶也一并收下。
接着,是下一家。
这家卖的是蛏子,一个个个头大得很。
蛏子的汇率更夸张,5斤才能换一斤大米。
别看对方带了一麻袋过来,可最后也只从许继常这里换了10斤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