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南北府(1 / 2)

抗清 傲骨铁心 1090 字 6个月前

洪部院的意见有错么?

长远来看肯定没错,这会不趁河南空虚打进去,等到什么时候?

所谓中原一动天下动!

可以肯定只要明军重新进入二十年没有踏足的河南,必然会引发连锁反应,将大涨复明威风。

但现实来看,这位并非传统科举出身,而是走了县学拔贡这条路的部院未免心太急。

急燥,可以说是明末官员的通病。

非战时这种通病倒也有奇效,至少会提高行政效率。

所谓特事特办。

但在战时,这种通病再结合大部分文官不懂兵,结果就是由于文官对军队的瞎指挥导致明军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上,都遭到清军近乎碾压式的打击。

此类官员南明从来不缺,如史可法、如何腾蛟、如瞿式耜,如黄道周,如陈邦傅

细数甲申以来明朝诸公表现,除了堵胤锡、张煌言等寥寥几人,大多缺乏战略眼光,明军败亡如此迅速与这些空有气节却无才能的诸公是脱不了关系的。

说句不恰当的话,南明有个贾似道也能弄个划江而治。

洪部院同他的前任文安之,客观来说也是此类官员的代表。

二位部院虽然都坚持抗清到人生最后一刻,但无论是眼光还是能力,实际都不适合担任一方统帅督师。

夔东时期同茅麓山时期,顺营在两位部院带领下的表现,实在是无法同吓的顺治要谴使议和、划江而治的西营相提并论。

两位部院也始终难以调和十三家,导致十三家力量一直分散,在究竟是对湖广用兵还是对四川用兵也一直举棋不定,每每都是被动应对。

典型的走一步看一步。

故而仅战略眼光,王五私下里认为哪怕是提出“楸枰三局”战略的故老宗伯钱谦益,恐怕都要比领导顺营的这两位部院更适合督师这一角色。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不在一时,眼下若冒然深入河南,末将恐怕就连荆襄都难以保全!”

不管洪部院如何看待自己,王五仍是坚决反对进军河南,这就导致会场气氛有些僵。

虎帅和袁帅双双看了眼,都是微微摇头。

对于是否打河南,虎帅其实没什么主见,大家说打他就打,大家说不打他就不打。

过去大小战事,也皆是如此。

袁宗第先前可能心动,觉得这会打进河南真能掀翻一片,但经王五这边一分析,立时就息了进军河南念头。

只这会也不好站出来明确反对进军河南,毕竟还是要给洪部院一些面子的。

韩王眉头微皱,不知说什么好。

襄阳城中以他身份最尊,但职务却是洪部院最高。

名义上的明军统帅也是洪部院,非他这个韩王亲藩。

作为亲藩,韩王一般不会发表意见,因为他担心自己的意见不一定就正确。

监军潘应龙没有与会,原因是潘公公在过鲍家山时不小心滑落山坡骨折,因而行动不便只能卧床休养,否则这会肯定会出来转圜打個圆场。

其实在座众人都知道没有王五支持,仅凭两位老帅带出来的那两千多人,根本不可能执行洪部院所言挺进中原战略。

因此,这个战略能否实现,关键就在兵多地盘大的王五一人。

偏偏王五不同意进军河南,这就让洪部院有些不高兴。

这个不高兴是就王五反对他战略的不满,而不是对王五本人有什么不满。

公是公、私是私,凡事就事论事,这一点洪部院还是拎得清的。

在场除忠贞营诸将及王五的人外,还有前番在荆门“起义”的张所蕴和小舅子李斯、部将夏成龙等人。

张所蕴虽是无奈起义归明,从前却跟过擅于用兵的洪承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于谋略军务方面显然也有独到见解。

因此他也不同意眼前这个刚从西山突出来的永历督师意见,这会深入河南跟送死有什么区别?

奈何自己这帮人新降不久,于明营之中还没资格发言,所以便保持沉默。

小舅子李斯也明智的不吭声,倒是夏成龙想开口说什么,却被李斯轻轻拽了一下,旋即也闭嘴不语。

左都督郭升同前军都督余加日等人也在低声讨论这事,声音不大,但从各人神情来看,显然对于是否攻打河南也有各自不同看法。

韩王见状索性让诸将各抒己见,议来议去也没个定夺。

虎帅见今天定不了这事,便说今日先到这,此事明日再议。

王五点头同意,却知道虎帅和袁帅他们多半会私下来找自己商量。

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弄个折中方案。

但王五实在不想将自己这点本钱砸在洪部院这个盲动冒险方案中,因而回去路上便在想如何委婉拒绝二位老帅。

没想刚回到住处,第一个来找他的却是汪士荣。

如隐形人般潜在襄阳城中的汪士荣非常低调,但对于明军高层召开的这场会议内容却是一清二楚。

高大捷手下将领陆亨参加了会议。

“洪育鳌一心要打河南,你这个总统大将军非要拦着,眼下不会有什么,时日一久,恐怕这位洪部院便要疑心你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