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围点打援(1 / 3)

抗清 傲骨铁心 2135 字 6个月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荆州码头,月亮于乌云之中时隐时现,江风极冷,耳畔尽是江水哗哗撞击江岸声。

王五负手远眺江面,没来由就想到明朝才子杨慎的那首《临江仙,自问以他的才华就是再活一百年也写不出可以盖过临江仙的诗词来,遂息了赋诗一首的心思。

倒是有自知之明。

码头上除了王五及亲卫随从,还有汪士荣和陆亨、方英等人。

方英是随汪士荣来荆州的平西王府侍卫队长,叔父就是吴三桂帐下第一谋士方光琛。

陆亨是吴军千总,前天率所部400士兵乘坐商船秘密抵达荆州。

今日王五率众前来码头是为了迎接载有他未婚妻及老丈人陪嫁精兵主力的船队。

毕竟是偷偷摸摸的事,所以船队没办法大白天光明正大靠近荆州,因此统领吴军的总兵官高大节选择夜间行船。

荆州至重庆段江流极险,也是长江干流最为险峻的地方,白天行船尚困难重重,况夜间行船。

据陆亨说为了保证船队安全抵达,四川提督郑蛟麟特意让总兵谭弘抽调一批熟悉长江水道的官兵为船队保驾护航。

另外还重金招了一批常年在江上行船的老水手,饶是如此也是危险重重,使得队伍抵达荆州的时间比原先预计的要多了七八天。

对此,王五表示理解。

三峡的险峻可不是开玩笑的。

早一点到,晚一点到于他而言并无什么区别,只要到就行。

对于自己那个还不曾谋面的小未婚妻,王五内心并没有多少期待感,甚至是毫无波澜。

因为,这桩婚姻完全是政治利益作祟,且压根就是他为了抗清大业骗婚,抢了真正的王永康气运,如此哪来期待感,又哪来儿女感情可言。

说难听点,吴三桂的这个女儿就是个“工具人”,帮助王五达到目的的工具而矣。

如果不是为了吴三桂身后的吴周军事集团,为了让“三藩之乱”提前上演,为了彻底葬送满清,王五压根不会如此“牺牲”自己,也不会做这龌龊事。

没办法,以他现在的实力根本扛不起这個重担。

小未婚妻到了后,王五能做的也就是履行一下丈夫义务,制造夫妻表面恩爱的形象,好让远在昆明的老丈人放心,继续源源不断的支援小女婿枪炮钱粮。

其它,真就没有。

至于会不会日久生情,那就是后面的事情了。

就连履行丈夫义务,王五都有点抗拒。

据汪士荣说吴三桂这个小女儿才满十四岁,受前世道德观念影响,王五很难对一个才十四岁的小姑娘产生关于性的任何遐想。

虽说这年头十四岁其实是婚育的最佳年龄,燕京的小康熙他娘就是十三岁生的他。

中国历史中女性的生育年龄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太平年间女性大多二十岁左右生育,一旦发生战乱则往往十几岁就要婚配生育。

究其原因,不过是人类繁衍本能导致的结果。

一个平均年龄三十岁都不到的时代,十几岁再不生儿育女还待何时。

未婚妻长什么样,王五更是不关心。

他现在关心的是高大节到了后是否完全听从自己的节制,如果高大节保持“半独立性”,那么对于明军,对于王五都不是好事。

金冠三和钱文涛二位道台都私下提醒过王五不要太信任吴三桂的人,至少不能百分百信任,得留一个心眼,否则将来这荆州城谁说了算就是未知数了。

毕竟,王五现在掌握的明军总数虽有一万四千多人,但真正能战的嫡系精锐也就四千左右,相对于吴军这三千精锐的实力也就是伯仲之间。

谁也大不过谁。

无事则罢,一旦有事,一场内讧再所难免。

真若内讧,以明军现有实力很难第一时间就将吴军绞杀干净。

所以,二位道台的意思是对吴军得防着些,至少不能让他们一股脑入城,得分批进城,且得安置在不同地方,尔后通过一些措施削夺那个高大节的指挥权,将吴军这三千精兵从“姓吴”一点点转变为“姓王”。

钱道台更是担心吴三桂的兵进城后会不会突然反水捅明军一刀,然后开城迎清军进城。

有点“木马计”的意思。

王五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但更可能的是吴三桂比谁都需要有一个可以转移清廷注意力的人存在。

前世历史吴三桂之所以一直拖着不肯反,除了其性格问题外,未尝不是吴军尚未做好造反的准备,因为小麻子干掉鳌拜之后就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吴三桂身上,通过不断的措施削弱吴三桂的势力,使得吴三桂一直举棋不定,担心这担心那,最终错过起兵的最佳时机,令得吴周集团饮恨长江。

现在,有他这个女婿顶在前面完全吸引清军的注意力和清军的火力,从而给昆明完全的准备时间,吴三桂只怕做梦都能笑醒。

正如对汪士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王五选择相信吴三桂。

没有吴三桂的暗中支持,他是守不住荆州的。

不说荆州与清廷的实力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