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楼船不够灵活,乘坐这些船的士兵,就要在武昌换船,以便于后续的水战。
经过五天的航行,关羽的先头部队,终于抵达了宜城。
因为船队蔓延很远,后军可能还要再航行两三天,才能陆续抵达。
离宜城还有好几十里,关羽便已心情忐忑,甚至一早凌晨就醒了,睡不着就一个人在甲板上晃悠。
天色刚刚微明,他就开始练刀发泄,把青龙刀舞得呼呼生风。
如今的关羽,已四十七岁。严格来说,刘备入川后、关羽负责关东防务的这三四年里,他已经过了个人武艺的最巅峰期。
人过了四十五岁,哪怕战场经验会继续越来越丰富,武艺的肌肉记忆也会越来越纯熟,最终臻于炉火纯青。但是体能的下降,终究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自然规律。
当然,五十多岁以前,这种体能的下降,主要还体现在耐力层面,对于爆发力影响不大。五十多岁之后,连爆发力也会慢慢衰弱,尤其关羽这种红脸血压高的,一旦爆发过猛,很容易自身出现后遗症。
历史上,他六十多岁时跟庞德交手,没能在战场上杀掉庞德,很多看官便觉得庞德武艺有多么超卓。但其实这里面也有庞德遭遇老年关羽的捡便宜因素,血压高的人,年纪大了之后状态尤其容易波动。
“唉,四年不曾亲自动刀、身先士卒了。益德、兴霸在蜀中建功立业,我却荒废蹉跎,不知此番大哥能给我安排多少战机……”
关羽拄着刀杆,迎风捋髯,不由把心中所想,自言自语出声。
关羽正在沉思,身后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声音诚恳地宽慰道:“父亲何必多虑?伯父对父亲的信赖,古今再无可比,父亲既然来了,伯父必然会把最大的功劳留着、等父亲建功。”
关羽不用回头,也知道这是关平在说安慰话,不由笑道:
“你这孺子知道什么?你伯父如今已是太尉,兼并诸宗室方伯,率天下义士共襄讨逆盛举,也要给新降之人和年轻后辈机会,为父武艺已不如四年前了。
倒是你,自从当初东海之战、你随我与夏侯渊鏖战,从此再未立功。那次我军好歹斩了臧霸、孙观,但也不是你斩的,这次可要抓住机会,好好表现。”
关平连忙表决心:“孩儿自当奋力为国,建功立业。不过父亲也不必多虑——伯父连黄忠都能委以重任,最后歼敌数万、击溃于禁,父亲何必言老?”
最后这句话也算是说到关羽心里了,他不由自主露出得意的一笑:“那是自然,我说不如四年前,那也是跟自己比。要说跟天下其他人比……呵。”
父子互相宽慰着,船队也一路北上。
很快,顺着汉水上游方向望去,天际线处就出现了一座码头小镇。船队越驶越近,渐渐能看到码头上军容壮盛,大展旌旗,显然是刘备亲自来码头迎接了。
关羽的心情颇为激动,又有些莫名的忐忑。一时站在船头,也不知说些什么。
他当然知道,大哥能到码头相迎,已经是尽到了礼法允许的最大尊重。
毕竟这不是在武昌。武昌那边,顾雍坐船出迎数十里,那也是应该的,因为顾雍的官职地位都比关羽更卑微。而刘备已拥天下半壁。
不过,从私交来说,关羽潜意识里也察觉到,大哥似乎不是很急切想见到他。否则,不至于一切都按照尊卑礼法来。
自从大哥把心思花在入川、以及跟曹贼的汉中之战上以来,整整三四年了,他们都没有见过。大哥倒是很放心,关东诸事,让自己和子瑜,一武一文商量着办。
这究竟是纯粹的信任,还是夹杂着两三分疏离,关羽自己也想不明白。
好在刘备也没给他时间多想,船很快靠岸了。
关羽高大威武,在水上重心没那么稳健,只能等旁人把接舷搭板放稳才下船。
刘备也迎到搭板前,搭了一把手,扶着关羽的臂膀。
“大哥……有三四年不曾见了吧。”关羽原本想说些别的套话,不过事到临头还是本能反应压过了大脑预先想好的词儿。
刘备另一只手拍了拍他手臂:“二弟,别来无恙?愚兄入川三年多,全赖二弟和子瑜撑持,关东诸州,才一切安妥。
你们这三年,虽无赫赫之功,却也应了《孙子: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汉室不衰,伱们始终是首功。”
关羽对刘备,素来是不担心“日远日疏”的,但毕竟是三四年没见,多少有点忐忑。
直到此刻,刘备说出这番话来,关羽也是忍不住迎风泪目。好在此刻的江风也确实给力,能够给人充分的借口,只推说被吹迷了眼。
刘备哪里能不知道关羽在想什么,又顺着往下低声解说:“今日不曾乘舟远迎,倒也不是为了朝廷礼法所碍——你我兄弟,还谈什么朝廷礼法?
只是原本今日约了时辰,子瑜也要从当阳那边赶来,一起迎接贤弟。没想到贤弟到得早了,为兄两头走不开,只好在码头相候。来,便先开席为贤弟接风,边喝边等便是。”
刘备几句话,既开解了“未能以尊迎卑”的礼法违碍,又表达了“我心里是想去远迎”的,关羽心中叹服,愈发再无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