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既然兄弟重逢,有些事情当然要丢给阿亮了(1 / 3)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2312 字 6个月前

建安三年,八月初五,寿春城东的汉军大营内。

借着这次全军会师寿春的契机,已经数月没见的诸葛兄弟,终于再次重逢。

这座大营的正西面、隔河相望就是寿春城。大营西北,陆上直接与八公山相接,翻过八公山后,再渡过淮河,对岸就是下蔡县。

淮河和淝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侧T型的三岔口。淮河上游来水,便如T字的那一竖,自西向东流淌,流到寿春和下蔡附近后,被八公山阻挡而分叉。

淮河干流往北绕过八公山,继续往东流淌。而往南绕过八公山的那一支分叉,便是淝水。

刘备军全军合流后,选择把营地扎在淝东,隔河与寿春相望,就等于是把侧T字形那一横以上的部分,全部占了。留下那一横以下、以及整个一竖的区域,供袁术放心逃跑,示意他刘备不会趁虚追击。

至于袁术信不信、跑不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需要汉军谋士的群策群力。

今时今日,诸葛瑾推脱了刘备交办的其他军务谋划工作,要求抽出几天时间跟二弟会商,打的就是“与二弟商议如何劝说袁术放弃寿春、率军突围”的名义。

但实际上嘛,兄弟时隔数月重逢,肯定要先叙叙旧,聊点别的,带薪摸鱼。

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诸葛兄弟已经够勤奋了。

阿亮来之前我那么忙,阿亮来了之后要是还那么忙,那阿亮不就白来了嘛!

“阿亮,你此番何来之迟也。射阳、海西水稻拔秧插秧的劝农工作,应该六月初就全部结束了吧,你足足拖到七月中才启程西进,去跟子龙会师。中间这四十天干什么去了。”

诸葛瑾也不会跟自己亲弟弟客气,所以一见面寒暄过后,直截了当就问诸葛亮中间这段时间去哪儿摸鱼了。

虽说诸葛瑾自己其实也不算累,除了改良攻城器械以外,其他没什么需要他劳心的。

只是最近个把月生活环境差了点儿,得住合肥城外的围城营地,没有房子住,夏天蚊虫也多,军营卫生条件再注意,也肯定不如城里干净。

闹得诸葛瑾一個月住下来,又想搞点儿新的玩意儿了,比如驱虫花露水,比如便于储存携带的新肥皂。不为别的,只为他自己将来的随军生活能过得干净卫生一点,不至于每天黏黏腻腻,还要忍受蚊虫骚痒。

不过这些东西今年肯定是用不上了,回去再慢慢搞。

而诸葛亮听了大哥的抱怨后,也没任何遮掩,非常坦荡地直说:

“弟虽在淮阴多有拖延,但也有时时关注前方军情。子龙那一路兵力不足,一直负责相持吸引敌军,我早来也无用武之地。

射阳等处插秧劝农的事儿,虽说五月份就干完了,但各地插秧难免有早晚、深浅。插秧前蓄水的时日长短也各有不同。

今年是第一年在整个县推广,多观察一下不同手法、时令的收成多寡、长势好坏,对照纪录下来,汇总成农书,明年才便于推广至整个广陵。”

诸葛亮说着,很是骄傲地拿出几个卷轴,都是他自己记录的实验数据。还有最后一个卷轴,是汇总的经验心得,写着《育秧记略

比如,在实验数据上,诸葛亮以乡为单位,分别测试了“拔秧前,在育秧田里提前几天放水,水位多深”,“插秧时,在大田里提前几天放水、水位多深”。

然后放水天数从三天到十天各自记录,水位深度也从一寸到半尺各自记录,而且拔秧插秧分开,四组数据排列组合,就有大几十种实验对照组了。

每个乡按照其中一种实验数据来做,最后看结果哪儿的收成好,如此就需要几十个乡来做实验。因为射阳、海西两县加起来也没那么多乡,只好在一部分地区再按村为单位,一个村一个实验数据。

当然诸葛亮也不会为了充分实验测试,就放任那些明显表现不好的乡村歉收。因为插秧插下去后二十天左右,秧苗长得好不好,就已经能看出分化了。

对于蓄水明显过浅的,可以直接判定数据不好,然后加强灌溉稍稍补救,最多只留下一两户试验田不补救,确保看到最终的真实数据。而且对于被要求作为对照组的农户,官府也会特别登记、给他今年免除田赋,作为配合官府做实验的补偿。

而诸葛亮的实验记录,是一直记到了水稻开始抽穗,可以初步看出各种种法的产量多少了,这才收尾的。

当然,到了刚开始抽穗时,只能是粗略数稻穗的数量来预估产量,实际上距离最终秋收时的产量,还差一个灌浆饱满程度的数据变量。

也就是每一粒稻谷最终米粒能长多大、米饱不饱满,不过作为粗略估计的数据,已经是可以用了。诸葛亮走后,还吩咐了副手徐邈帮他全程统计最终的秋收真实产量。

徐邈虽然资质比诸葛亮差得多,但全程有样学样看了一遍诸葛亮的思路,依样画葫芦学操作还是学得会的。

诸葛瑾仔细看了诸葛亮的全部对照组实验记录,这才颇为欣慰。

看来放二弟在后方多滞留了一个半月,也是有价值的。

虽然前线军务需要他一个人操心,可二弟竟在一年内就摸清了插秧的最佳蓄水期长短、以及最佳蓄水时间、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