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2章 开始培养接班人(2 / 3)

起航1992 千年静守 2105 字 6个月前

东诺夫对于涡轴-8和涡桨-9并不陌生,两人沉思了片刻,点点头:“如果只是技术验证机,那确实是足够了……那具体的气动外形呢?” 两人还是觉得或许张起航会有什么想法。 张起航说道:“贝尔X-2那种推进螺旋桨构型或者‘鱼鹰’那种倾转旋翼构型都可以,不过既然是做技术验证,我更加倾向于‘鱼鹰’的倾转旋翼构型,另外,‘鱼鹰’的发动机和螺旋桨整体旋转的方式有不小的弊端,能不能优化一下,改成只是螺旋桨旋转、发动机短舱不动?” 作为过来人,张起航自然知道虽然X-2构型以及未来在这个构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SB-1高速直升机的性能也不过,但米国陆军最终选择了V-280这种传承自“鱼鹰”的倾转旋翼构型,那就说明倾转旋翼构型一定有其他构型无法比拟的优点,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直接照抄V-280的气动构型就是了。 “发动机短舱不动、只是旋翼动么?” 尹戈尔·雅罗斯拉夫斯基皱着眉头向康斯坦丁·安东诺夫问道:“康斯坦丁,你觉得能不能做到?” 对于曾经的米-26的主减速器设计师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康斯坦丁·安东诺夫想了想,说道:“如果只是一个一两吨重的技术验证机,那没问题,不管是材料还是技术都能够轻松搞定,但如果想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一型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0吨的通用中型高速直升机,可能会比较困难。” 一两吨重的直升机,倾转部位才承担多大的力矩?但如果最大起飞重量上升至10吨乃至十二三吨,那么倾转位置承受的力矩就有些吓人了,用什么材料才能够保证这个位置的可靠性、耐用性,可以说是给材料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巨大的考验。 有了康斯坦丁·安东诺夫的这句话,张起航就放心了,他笑着一摆手,说道:“现在能做到就行,至于将来……我们要相信技术是在不停发展的嘛,之前是这个方向没有需求、没有人往这个方向发力,现在有了这方面的需求,谁又敢保证七八年乃至10多年后,咱们搞不出来符合要求的材料和加工工艺?” 听到张起航这话,康斯坦丁·安东诺夫当即点头:“如果是这样,那我没问题了……对了,D-30KP-4这个发动机又是怎么个情况?西飞的同志真的对这个方案感兴趣?” 尹戈尔·雅罗斯拉夫斯基闻言,也是一脸好奇的看向张起航,虽然此前张起航已经在电话里跟他说过了,但当时张起航在电话里说的语焉不详,尹戈尔·雅罗斯拉夫斯基自然是格外好奇。 对于这两位已经入籍的、甚至已经入选了工程院院士的顶级专家,张起航自然没有什么好遮掩的,他说道:“如果使用D-30KP-3,倒是能够达到运载全新一代主战坦克的需求了,但主战坦克没办法下了飞机就立刻投入实战,还需要经过加油、装弹等一系列的整备,另外因为涵道比比较小、比较费油的缘故,航程也差了点意思; 但如果是D-30KP-4,那就一切没问题了,不但推力更大,还更省油,可以保证咱们的全新一代主战坦克下了飞机直接投入作战。” 原来是这样…… 尹戈尔·雅罗斯拉夫斯基颔首道:“在您回来之前的这些天,我和大家又重新对D-30KP-4方案审议了一遍,之前的方案确实还有一些优化的空间,总的来说,在保证整体的制造成本与D-30KP-3相差不超过10%的前提下,D-30KP-4的最大推力还能再提高个3%到5%,油耗能降低2%左右。” “能提升这么多?” 张起航有些惊讶。 千万别以为为了提升这一点性能却要付出10%的成本提升,很不划算,事实是完全不是这样,作为一款军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如果只是付出这么一点成本的提升,却能够提升推力、降低油耗,这意味着之前够不到的攻击位置现在能够够得着了,这其中的战略意义和威慑力远远不是发动机提升的那10%的成本所能相比的。 最重要的是,这10%成本提升只是现在的提升而已,未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各种降本增效手段的应用,整体的制造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等产能规模超过400台之后,说不定整机成本甚至有可能低于D-30KP-3……毕竟一架6爷只需要2台发动机,而一台大运则需要4台发动机,而以整个华夏对于大运的需求量,再算上备用发动机,别说400台了,恐怕500台都未必够用。 也正是因为明白这些道理,张起航才这么惊讶。 说起这个,尹戈尔·雅罗斯拉夫斯基也很开心,他说道:“这还是相对保守的估计,毕竟咱们不是真正的军用航空工业部门,有些东西或者技术、材料,或许国内已经有了,但咱们还不知道,接下来西飞的同志不是要过来和咱们沟通么,到时候我和他们聊聊,说不定还能在提升一点。” 张起航大拇指一挑:“有道理!” 有了尹戈尔·雅罗斯拉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安东诺夫的这番话,张起航彻底放心了。 ———————————— 张起航原本想着等大运团队来了之后再去和领导们谈一下冯国庆老爷子退休的事,但事与愿违,一个高级别的研讨会让刘大湘、唐昌红等人到来的时间被推迟到了下个月,既然如此,那就不能等了。 “冯老爷子想要明年年底退居二线?” 张起航透露的这个信息,让陈海洋大为惊讶——他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