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君主制度(1 / 2)

后宫妃嫔五人,子嗣五人,三子两女,

皇储的人选主要在大皇子和二皇子之间产生,

二皇子是皇后嫡子,在宗法传统上,具备天然的优势,而大皇子虽非嫡子,却为长子,再加上贵妃娘家一方,张振勋曾经以嫁妆的名义,送给李明远数额庞大的资金,因此,在皇后娘家远在南洋宋卡,对本土朝政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仍然有部分官员倾向于立大皇子为储君。

储位之争涉及国家权力更迭,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国家动荡,所以,虽然李明远没有过早确立继承人的打算,不过为了安定人心,他还是向皇后承诺道:

“嫡系有别,长幼有序,新年之前,我会向全体国民正式宣布,确立景良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景安为第二顺位继承人。”

“陛下正值春秋鼎盛之年,景良、景安年龄尚幼,陛下不必过早安排继承人顺位次序。”

虽然李明远没有明确授予太子之位,但是把二皇子摆在第一顺位继承人的位置上,却也与太子区别不大。

皇后吴灵萱听到后,即欣喜又惊讶。

“外面大臣们的议论不是全无道理,及早确立继承人顺位,能够安抚国内民心,于国有民有利,这件事情我已经有了决断,皇后安心接受便是,不必有所顾虑。”

“谢陛下恩典。”

“景良、景安都是我的孩子,虽然在皇位继承人顺序上,有所区别,但是在我心中,他们都是一样的孩子

皇后,你是后宫之主,以后在两个孩子的管教问题,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景安是贵妃所生,便降低了管教标准。”

“臣妾谨遵陛下教诲。”

“行了,临近年末,朝堂上积攒的事务很多,我便不在后花园多逗留了,下次有时间了,再来陪陪你和两个孩子。”

“朝廷事务为大,陛下先紧着朝堂里的事务,馨儿在后花园玩了不短的时间,有些乏了,臣妾正打算带她回去。”

“多看顾点馨儿,我先行走了。”

李明远叮嘱一番,随即在禁军侍卫陪同下,离开后花园。

“陛下,外交部次长向朝廷推举了两名弃官投奔本土的科举官员,这是他们写的时局策论,请陛下过目。”

坐在大明宫一处殿堂内,侍卫转交上来两份未拆封的信封。

“唐景嵩为人果决稳重,推举上来的人选应该有些真才实学。”

李明远自忖一句,随即打开两封鼓鼓的信封,仔细阅读。

“丘逢甲才智能力皆为上上之选,不过心性偏于保守。

何子渊,年级轻轻,对政治格局却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看完两人投石问路的策略,李明远粗略的对两人的能力和性格做出评价。

“派人通知唐次长,他推荐的两人才能、性情皆不错,很符合我的心意,年底诸事繁多,临殿考核的事情便不必了,

半月之后,朝廷将进行一年一度的大朝会,对预备立宪、朝廷各部门官员任职、升迁等问题展开决议,让他们两人暂且以外交部新入职官员的身份,参加朝会旁听,也好加深他们对中央政府各部门运行情况的了解。”

“遵命,陛下。”……

卫兵收到命令,转身离开,空荡荡的房间内便只剩下李明远一人。

时间眨眼间过去二十一年,二十一年间,世界各国发生了相比以往数百年,更为激烈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入高峰期,以电气、化工、内燃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迅速在社会各方面发挥着它神奇的魔力,而支撑起整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纺织机,则有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

剧烈的工业变革,带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德国、沙皇俄国、奥匈帝国、东瀛等国相继进行改革政府行政机构,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几个后代国家中,东瀛国虽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间最晚,但是也于1881年,确立了名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度,而在大洋另一侧的南美汉国,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发展虽然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脚步却慢了一些,国家大事全由李明远和诸大臣决断,君主立宪制度迟迟没有建立起来。

十九世纪末,实行君主立宪体制是大势所趋,虽然局限于国民整体素质的因素,即使实行了君主立宪体制,李明远仍然拥有对朝廷政治事务决策的绝对主导权,但是顺应时事发展,提前筹划立宪准备事宜,为正式立宪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1889年至1894年间进行筹备立宪准备工作,1894年至1900年试行立宪,1900年以后正式立宪。

根据本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李明远初步划定了实行立宪体制改革的时间表。

军队、内阁、司法院、立法院、众议院五权分立,

皇帝是军队和国家最高元首,掌握军队调动、指挥以及首相任命权。

众议院议员由各州选民代表组成,

是以不同州府地区、不同职业,不同财产收入、不同群体数量等综合因素为选拔标准,

众议院负责提交宪法议案,

然后交由立法院审核,立法院审核通过后,再交由司法院负责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