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持久(3 / 4)

赵人人人自危。

王翦一直在等一个重量级的城市投降,来做个表率。

李牧基本上能够猜到王翦的想法,也知道秦强赵弱,不过赵国也不是没有优势的,赵国最大的优势就是骑兵。

王翦所不知道的是,为了应对这场灭国之战,赵国甚至把所有达到八阶的边军都抽调一空,边防交给了燕人和县卒,赵国的战争代行者们也拼了命,以义勇等形势,集结兵力支援李牧和赵国。

在倾国支援之下,李牧此时的骑兵已经到了二十万,其中精锐十万,这些人都被他严令在后方集结,不准来到前线。并派遣副将司马尚,儿子李汨、李弘、李鲜等前去整合,训练。

示敌以弱良久之后,李牧亲率骑兵来了一场大迂回,奇袭重新夺去了井陉,并留下次子李弘带重兵驻守。

随即,李牧从后方猛攻李瑶、李信父子所部,将李瑶所部包围。

李瑶固守待援,并排少有勇力的李信突围向沿途的秦军求援。

勇武强悍的李信首先遇到了最近的曾被李牧击败过的桓齮、杨端和所部。

“两位将军,如今李牧亲率二十万骑兵,奇袭夺取井陉,将家父所部包围在番吾(今河北省平山县附近,为商的发祥地)一带,家父所部粮草勉强只够度支两月,情况十分危机。”

李信简要说明了一下情况。

“番吾?”

“二十万骑兵?”

二人面露难色。

不是他们不想救,而是他们两个对击败李牧也没有多少信心,生怕被用兵如神的李牧所部围点打援,再次成为李牧的战功。

“小子的意思是,李牧既然出现在番吾,那么赵军主力那边,又是谁在主持呢?”

李信指着地图问道。

一语惊醒梦中人,桓齮、杨端和可不是庸才,二人的能力比起李牧来的确差了一点,甚至比起蒙骜来也差了一点,但仍就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那批将领,如果没有外来者,仅以历史上同时期的将领作比较的话,他们应该都能够排到前十。

“两位将军若带大军去支援王翦将军,以三位将军之能,以秦军之众,再辅以攻心之计,足以击败赵军主力,若没了主力,李牧就算是有二十万骑兵又有何用?”

李信提出了一条围魏救赵之计。

(参考位置用)

这是阳谋,如果李牧仍旧要一心吃掉李瑶所部的话,赵国主力可就要完了。

赵国的主力如今可都在李牧手中呢,李牧也是此时赵国唯一拿得出手、得到军队上下信任的名将。

“贤侄妙计啊!”

桓齮、杨端和连连点头。

这条计策好,既不用他们冒险,还能给他们挣来军功,至于李瑶那边,君不见李信自己都不让大军去救援吗?

“贤侄可与我们一同去跟王将军汇合!”

桓齮主动邀请道。

他倒是有心想要提拔一下这个头脑清晰的将才。

倒是杨端和没有开口,心下里,杨端和虽然佩服李信清晰的思路,但却对他这种抛弃父亲的行为感到不齿。

然而,人高马大的李信却重重跪倒在地,叩首道:“父亲被围,身为人子,无法请来救兵,已是该死,又岂能坐视父亲被围而无动于衷?军情既已传到,小子自当返回番吾,与被围部队同生共死!小子有个不情之请,请二位将军给小子千余骑兵,助小子杀入围中,以便传递求援成功的情报,振奋军心士气。”

“我有五千骑兵,全部给你!”

杨端和痛快的开口,看向李信的目光中满是赞赏。

“我有三千精骑,贤侄一并带去!”

桓齮也很痛快。

于是,李信率领八千精锐骑兵,绕道杀入围中,一边突击一边大喊“大秦援军至矣”,并最终成功与李瑶会师。

李信所部的行动虽然并没有给李牧所部造成重大损失,但却让李牧意识到,这股秦军恐怕已经不好歼灭。

李牧果断撤围而去。

因为李牧很清楚,他离开主力的消息恐怕已经泄露了,再不回去,万一被王翦抓住战机,那可就满盘皆输了。

李牧留下长子李汨率领五万人马继续围困骚扰李瑶部,他则亲率十五万骑兵迅速南下支援,总算在主力因为秦军传出的“李牧不战而逃”等消息而军心涣散连续被破了十几座营垒后,返回。

李牧的归来,给赵军注射了一剂强心针。

这一战,李牧虽然没能吃掉李瑶所部,但却拿回了井陉,如此一来,这支部队就只有向南突围一条路,否则就只能困饿死在番吾,这也就意味着赵军的后路总算是保住了。

且秦军想要救援李瑶所部的话,就极有可能漏出新的破绽,给赵军可乘之机。

然而,令李牧郁闷的是,王翦的应对很简单粗暴,就是靠着兵力优势,不停地发动进攻,拖住李牧和李牧军主力,将李牧死死盯住;同时派遣杨端和率军前往接应李瑶所部。

而杨端和所部,则装备了大量的战车,这些战车不是四匹马拉的战车,而是改造后可以拉粮草、装备的战车,战车在外,强弓硬弩在内的车阵,主打一个稳健。

这个车阵是王翦为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