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因为是人(2 / 3)

于对抗的,毕竟两边都要争乌桓的领头人。

袁熙看了郭嘉一眼,郭嘉会意,对阎柔鲜于辅道:“将军可知这广阳渔阳,汉民和乌桓鲜卑的关系如何?”

阎柔迟疑了一下,说道:“据实说的话,其实关内各族混居,早已经难分彼此,大家所苦者,其苛捐杂税,兵役劳役更甚,对于两族分别,甚至汉庭是谁当家做主,幽州大部分边民,并不是很在乎。”

袁熙心道这倒是实话,彼时若没有世代血仇,其实边民并不注重民族之分。

郭嘉又问:“那关外那些人呢?”

阎柔道:“关外游牧为生,每逢气候变冷,牧草不生,便会入关劫掠,关内便民苦不堪言。”

“他们劫掠时,可不会分汉民还是鲜卑乌桓,所以在我们看来,虽有同为一族,但心并不齐。”

袁熙听了,微微点头道:“关于这点,我有些想法。”

他简略说了开挖沟渠,广种稻田,将其作为长城之后第二道防线的做法,最后道:“这样的话,将来广阳渔阳,便可有效防止北面外族袭扰,同时半耕半牧,应该会比现在生活好一些。”

阎柔听了,说道:“使君想法确实高明,唯一麻烦的,就是颇为消耗人力物力,且最少需要数年,甚至十年时间。”

鲜于辅也担忧道:“开挖河道,需要征发劳役,只怕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护。”

袁熙明白两人说的都是事实,打下一地后,需要安抚当地百姓,减免数年租赋以收买人心,方位方策,哪有这样来就大兴土木的?

要知道,征发劳役,最容易引起民变,需要慎之又慎。

郭嘉出声道:“公子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对两位委以重任。”

“这不是简单的征用劳役,而是有报酬的,至于百姓愿不愿意,就看他们的选择。”

等郭嘉将条件一一说出,闫柔鲜于辅脸越发惊讶。

因为如果这些条件能够兑现的话,将会有很多百姓争抢着去服劳役!

汉末的幽州并州边民,其实地位并不高。

因为自光武帝刘秀起,将幽州并州边民迁往内地,导致幽并人口稀缺,关外外族趁机入关,占据了大片土地居住。

坏处是导致边境汉胡人口比例失调,好处是两边开始通婚,乌桓鲜卑开始受到华夏文化影响,和关外的同族渐渐产生了差异。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渐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关、居庸关东,匈奴遂复转居塞内。”

汉安帝时代,更是放弃西域都护府,汉书孝安帝纪“永初元年六月,诏罢都护”,改设长史府,军事力量被削弱,后期更是将长史府也放弃,全面退出西域地区。

与西汉时的主动进攻,努力扩张地盘,在边境制造换缓冲区不同,东汉采取的是防守收缩策略,将边境让给了外族。

自刘秀开了先例,之后东汉皇帝也都一反西汉的强硬风格,对匈奴鲜卑的势力扩张坐视不理,之后魏晋也延续了这种内迁人口的做法,从而隐患蓄积,最终形成了五胡乱华的格局。

袁熙的想法很简单,他既然提前知道这些隐忧,便不会坐视不理,不能消极对待,而是要主动处理这些顽疾。

利用幽州资源,就地屯田,建立半军屯半民屯的防护带,其中无论汉胡,只要参军服劳役者,皆可获得正规户籍,得到一份土地。

更重要的是,子孙能够得到进入义学的机会,只要在义学任何一科有所成就着,皆可出仕,考取官吏职位。

阎柔鲜于辅听道这个想法时,内心震动,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大胆了!

这代表着固化的士农工商阶级,有了阶级跨越的可能性,军功,劳役,加义学选拔,让身处对底层的民众,看到了翻身的希望!

袁熙看到两人震惊的样子,心里毫不意外,因为没有几个人会拒绝融入更为优越的华夏文化和生活环境,先前的种种反抗,起因还是朝廷不把这些边民当人看而已。

只要给了他们向的希望,这些可能会成为敌人的所谓外族,便会积极投身融入到华夏民族体系中去。

所谓兵伐谋,能让幽州安定,将来发展为天下强州,就必须采用非常手段。

这种方法长远来看,比所谓以胡制胡的方法更好,因为汉朝采用南匈奴牵制北匈奴的方法,虽然短时期内产生了效果,但却让南匈奴自成一系,逐渐坐大,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

袁熙的做法,则是通过统一户籍,让汉胡杂居的百姓,渐渐消除汉,鲜卑,乌桓的区别,全部融入到华夏文化体系中去!

这样等外族入关的时候,面对的是合为一体的幽州边民,他们要想在关内好好定居,便只能老老实实融入到这个文化圈子中去。

当然,对于不想融合只想抢掠的外族,只能用刀兵血火,让他们滚得远远的,不然就去死好了。

这种方式的核心,便是义学选拔,科举制的雏形,不同于只考经史子集,袁熙要的是百工皆有所用!

这便是他和郭嘉商议很多个晚,构想出来的雏形,当时郭嘉对袁熙叹道:“我知道公子所谋深大,但不知道公子所谋这么大。”

“如果成了,公子当可是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