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侃一侃魏蜀吴的那些事儿(十一)(1 / 2)

【于禁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带军严肃庄重,敢于攻击不守军纪的青州兵,更甚至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

【若没有意外,他这一生都会是曹魏重臣,深受荣宠,安享晚年,只可惜最终因“双标”晚节不保,凄惨离世。】

于禁:“……”

他后悔了!然世上终究没有后悔药!

【何谓“双标”?就是因着自己的喜好和某些利益,对相同性质的事件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和行为。】

【那么再说于禁投敌之前,先说说他为了维护军法杀掉故友之事。那是建安十一年的时候,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

【于禁与夏侯渊共同领兵攻打,昌豨败,然昌豨与于禁乃是旧交,他便向于禁投降,欲求得一条生路。】

【可谁知他走向的乃是一条死路啊!于禁没有因为与他的旧交情放他一马,相反在诸将皆劝他将昌豨交由曹操处置时,他却道:应该按照曹公的命令处置,被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

【于是乎,于禁便毅然的斩杀了昌豨,在这件事上,于禁表现的大义凛然,同时他也在向曹操表忠心。】

于禁沉默,他知道天幕接下来要说什么了,可是他还是觉得这不是一码事。

他杀昌豨是有向曹公表忠心的意思,可是他也是觉得昌豨不能留的,昌豨虽是他的旧交,可他反复无常,不服曹公,投降了又屡次叛之,留下终究是个祸害。

这才是他真正决定处死他的原因。

不过他觉得也没什么好解释的,当然他降敌之事一出,解释也没有用,就连他自己都觉得他双标了。

【然而当他面临同等的险境之时,他却选择了投降。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于禁举军投降,对比他当初杀昌豨的行为,那句“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言犹在耳,可眼下他所做的他又何尝不是失节?】

【其实啊,当他投降的那一刻开始,他以往的名声便注定毁于一代了,作为一名降卒,他的余生注定得不到任何尊重。】

想起当初的那句话,于禁两耳发烫,他愧对曹公啊!

他投敌这事一经爆出,无论是那个时空的于禁都愧疚不已。

【降,意味着不忠不义,最主要曹操对他不薄啊!所以在他关羽处注定得不到重用,而后来关羽败走麦城,他沦落到了东吴,孙权倒是欣赏他的才能想着重用他,然孙权手下的武将很是瞧不起他,尤其是虞翻,对于禁格外的挑刺。】

【有一次,于禁与孙权同骑马出行,虞翻就大骂于禁就是个俘虏,如何配与孙权并排而走,这言语攻击也就算了,他还是个行动派,持着马鞭就想要鞭挞于禁。】

【还有一次在宴席之上,孙权在楼船与群臣宴饮,于禁听到演乐曲的时候,不知想起了什么,伤心落泪,虞翻就大骂于禁装可怜。】

曹营中诸将,你看我,我看你,很是尴尬。

虽说他们也是不满于禁的投降行为,但是此时于禁毕竟还是他们的同僚,看到于禁日后过的这般没有尊严,他们心里是有些不好受的。

曹操心里也不好受,于禁毕竟是他倚重的大将,但他心里对于禁投降之事还是有些膈应的,虽然说着不怪,但是心里的疙瘩也是有的,以至于让他脱口而出了一句,“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

诸将尴尬,于禁又何尝不尴尬,他才是那个最没脸面对曹公和魏营中同僚的人。

虽然现在的他并没有做过这事,但是未来的他所作所为无疑就是在戳他脊梁,让他在曹营之中连头都抬不起来。

尤其是当曹操的那句话出口,他感觉根本没脸再在曹营中待下去了,可脚步仿佛扎了根似的,无法挪动。

即使他做了这样的事,他依旧想知道他的结局。

好死不如赖活,他没有毅然轻生的勇气啊!这一方面,他不如庞德也!

【后来曹丕即位,孙权称臣,为表诚意,他把于禁送回了魏国。就这样,兜兜转转了一圈,于禁又回到了魏国,彼时,他已经须发皆白、面容憔悴,他哭泣着向曹丕磕头。】

【在这,主播觉得于禁心中至始至终是有魏国的,他降敌是不得已为之,或是为保全他自己的命,或是为保全他手下那三万将士的命,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于禁充其量也就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在面临危机时,他瞬间反应想要求生,也并不是不能理解。】

【更何况在这乱世之中降敌的又何其之多,威震华夏的关羽也有曾短暂的作为降卒,在曹操麾下效命。】

关羽的脸瞬间黑了,这能一样吗?

他与这于禁可不一样,他的心始终在刘备那边,只不过当时刘备下落不明,他暂时屈居罢了!

不过天幕有句话说的对,谁也不想死啊!若可以,还是活着的好,但是在敌我分明的情况下,投降那就是不忠不义。

他那时,刘备还没有完全的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而于禁那会三国旗帜已然鲜明,他作为魏国的大将,投降我蜀国,就不是忠义之辈,又岂能与我相提并论。

【但不管怎么说,终归还是掩饰不了他降敌的事实,这确实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