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那些年的文人才子(二十五)(1 / 2)

【说到北宋,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北宋第一人苏东坡,若说大唐的顶流是李白,那么大宋的顶流无疑是苏东坡,且他还是一个艺术全才,集诗、词、文、书、画于一身,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旅游博主兼美食博主,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鱼,那都是他的发明啊!】

北宋。

苏辙:“总算轮到我哥了!”

不过他虽然知道他哥很厉害,诗词书画,无一不精通,但是他哥厨艺也是一流的嘛!

想着想着,苏辙对着他哥一阵挤眉弄眼,哥啊,你啥时候烧几个菜给你弟尝尝啊!

对于苏辙的暗示,苏轼直接翻了一个白眼,而后全神贯注的关注天幕去了,虽然之前有提到,但都不详细,他可想知道后世对他的评价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咱们都亲切的称他为苏东坡。他出生于眉山,他的父亲是三字经里“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他的弟弟苏辙后来位列宰执,他们三人合称“三苏”,这可真的是家世渊源,一门三杰啊!】

苏洵:“虽然不知道三字经是什么,但是能入选,我深感荣幸!”

他二十七岁努力读书又如何?苏洵从来不以为耻,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上进从不嫌晚,更何况他还培养了如此优秀的两个儿子,谁能有他骄傲啊!

苏辙:“又一次听到自己当了宰相,真是为了捞哥哥而当的吗?”

苏轼:“一门三杰,很好!”

【嘉佑二年的那场科举,主播之前提过,在此就不多说了。咱们接着来看苏轼,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好交友、好美食、好品茶、也好游山玩水,总之一句话,苏东坡真的是一个全能人才啊!】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比喻夸张,独具一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文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同时他也很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他还喜欢绘画,尤其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

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情绪在文人心中散发开,何为酸涩?这就是酸涩啊!

他们在一个领域做到拔尖,就觉很了不起了,他们也心满意足了,可谁知还有这么一位怪胎,样样在行,样样精通,甚至和谁都能搭档。

而苏轼之后的文人,却无不感叹:苏东坡啊!确实是奇才啊!

除三苏以外的唐宋五大家:“名气虽然不如苏东坡,至少榜上有名了!”

千年后,至少还有人记得他们?

黄庭坚:“老师之才,举世无双!”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自然力挺苏轼,当然更对于自己能与苏轼并肩为“苏黄”而自豪不已。

【于文学上,苏东坡是北宋时期造诣最高的一代文豪,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大文豪,他的官途却是坎坷的。】

【在嘉佑二年的科考之后,由于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的大肆赞扬,苏轼名声大噪,一时之间,说是名动京师也不为过,正当他想要一展身手时,一个噩耗传来了,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母亲病逝了,于是乎两兄弟便随父回乡奔丧去了。】

此时还滞留在京师的苏轼两兄弟,面面相觑,眼底的悲伤慌乱却是一目了然,就在这时他们的父亲苏洵带着哽咽声推门进来,“儿啊!咱们赶紧回去,你们的母亲,她……”

显然,苏洵也是听了天幕之言,按捺不住了,于是乎父子三人慌忙收拾好包裹,快速的奔赴家中。

【这一耽搁就是三年,三年后,三苏重返京师,然后那一年苏轼任了河南府福昌县主簿,后又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兄弟两参加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苏轼得了“第三等”,被称“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又通过学士院的考试,任直史馆。】

【可是好景不长,正当苏轼想要一展抱负的时候,噩耗又来了,父亲苏洵病逝了,两兄弟只能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苏轼父子三人尚在赶路之中,又一个噩耗砸来,砸的他们兄弟俩晕晕沉沉的,先前一个惊天霹雳还不够,又来一个,兄弟俩立马看向父亲,焦急的表情显露无遗,“父亲~”

对此,苏洵倒是很淡定,“慌什么!”

人终有一死,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回乡多陪陪夫人,至于他,生死由命,都有一定的命数。

于是父子三人又抓紧赶路了。

【又是一个三年啊!三年又三年,能有多少青春,等着咱苏东坡啊!待到他守孝期结束后,再还朝,朝中形势已然大变,震惊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新党势起,守旧派被打压,包括对他有过提携的欧阳修在内,都被迫离京了,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再也不是当初的祥和世界了。】

【在新法与旧法的争斗中,苏轼因不看好新法而自请离京,开始了他一贬再贬的曲折官路。】

【他初为杭州通判,写下了“欲把西子比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后调往密州任知州,写下了“老夫聊发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