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和制片人的理念。
两者间的理念肯定不可能完全一致,演员看起来很好的表演接二连三的被喊“咔”也是正常的情况,因为理念不合。
这也是市面上常有的事态。
从没有哪个剧组规定,演员必须要写人物小传,这完全靠演员自觉。
为了让不会写人物小传的演员,有一个强有力的符合导演标准的表演方向。
为了让会写人物小传的演员,进组就有东西参考从而节省沟通时间效率拍戏。
为了节省导演导戏和表演指导讲戏的沉没成本,创作剧本的过程中给每个角色写好人物小传,看似加重了编剧的工作量,但解决了大批演员和导演组老师们的工作量。
这一来一去的,增加了剧本创作上的些许经费,但提高的拍摄效率则能减少更多剧组经费。
“这不得了。”李国利颇为感慨。
他不知道这套创作模式什么时候开创的,如果早就有了的话,那她只想说怪不得璀璨时代的剧质量高,几乎所有演员的表演都跟整体剧作框架很契合,从头看到尾的观感就让人很舒服,难以找到出戏的点。
如果几十个有完整情节戏份的演员,人手一本自己的人物小传,且还是导演组和编剧组统一定调的东西,但凡有表演基础的演员,不说能够演得多好,但表演的方向也不会脱离剧作的整体框架的风格。
这就会造成一个结果,所有演员的镜头在后期不论怎么剪辑,拼凑在一起的画风都是高度统一契合的。
碎片式片段的画风高度契合,这就是影视人最讲究的质感。
质感,直接影响观众的看片体验。
“这有点绝了。”蔡一农叹道。
让演员自己来理解人物理解戏?这是0到1的过程。
现在导演组和编剧组给演员强力的参考文本,这就是1到N的质变。
人手一本人物小传,在她看来这是这个编剧工业化体系中,硬生生在为演员提高段位,不入流的演员也能入三流,三流入二流,二流入一流。
最终的结果就是,全员演技在线。
这个“演技”不一定是演员优秀,而是有契合剧作大方向风格的人物小传在,大大提高了演员对表演对戏的理解能力和表演状态,表演状态也会和整体画风高度契合。
画风的高度契合,观众就会看得很舒服。
观众看舒服了,下意识就会认为演员演技好。
但这又有个弊端,这样的创作模式只有璀璨时代有,一个演员能够在璀璨时代的剧中表现出高水准表演,如果这个演员功底不行,那到了其余剧组就会露底、会被曝光出不足。
可再怎么说,于璀璨时代这个大集团而言,提高了作品的质量总归是利大于弊的。
再者,演员提高了拍摄效率,从而节省了拍摄资金,这更是利好的。
这璀璨时代的编剧工业仅看了三环,带给她的震撼一环比一环大,真是长见识了。
“牛逼。”汪元如是感叹。
他现在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去想,五人一组的创作模式显然还没观摩完,怕后头还有更震撼的东西,当下只能用一句“牛逼”以赞之。
大家跟随刘义的脚步来到第四台机器,第四位编剧接收前三位编剧的创作内容。
这名编剧看了看内容,旋即在软件的一张表格中写着——
【镜头1:方位:衣柜旁;景别:全景;运动:从左至右摇镜;角度:斜视平拍;内容:乔克开门见吴小宝;场景声:煮中药的声响。
镜头2:方位:小桌旁;景别:全景至近景;运动:朝乔克推镜;角度:平拍;其余同上。
镜头3:方位:吴小宝身后;景别:近景;运动:固定;角度:平拍;其余同上。】
内容到此结束,汪元目瞪口呆地抱头:“卧槽!镜头的定位都能写出来?!”
他看到了什么?三台摄像机的位置都有标注!
这是分镜头剧本?还是刚才那个想法,这是在为运镜构图吧!
怪不得第一名编剧把场景写的那么详尽,各种道具及其所在方位一看就很有画面感,原来是在为分镜头剧本提供镜头的排布空间。
如果说,刚刚的场景描写让他有光影空间感,这个分镜头剧本的描写直接就把他带到了拍摄现场。
1号镜头在西南角的衣柜旁,与东北角的门口形成小广角,男主的背影会看起来很孤独,而后朝右边摇镜,广角镜头慢慢恢复直线角度,让男主背影呈现的效果正常化。
2号镜头承接1号镜头,直线向前推镜,慢慢看到男主的笑容和小女孩的纯真,打破屋内阴暗低沉的氛围。
3号镜头在小女孩背后,给男主阳光微笑的正脸,代表情绪的彻底转换。
作为编剧,汪元能够想象到这些东西。
但是,给镜头定位这应该是导演干的事啊!
编剧把导演的事给干了,这……
“这样的编剧你们有多少?”汪元问。
先不提编剧和导演的事,就说给镜头定位的事,编剧要有导演思维才能够有效给镜头定位。
眼前的这名编剧肯定拥有导演思维,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