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中医种子缓缓萌芽(3 / 4)

雪俊的大墩穴体表皮肤,然后银针轻颤,浅刺进入,扎至约0.1~0.2寸,得气,采用补法轻轻捻转。

这个穴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水泉、大顺。能调理肝肾、熄风开窍、安神定痫、理血,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杨雪俊再次感觉到那股气流。

“你后天来取药的时候,我再帮你针灸一次。然后初六再来一次,估计就差不多了,然后就是在家中服药调理。早上我跟你说的那些注意事项,保持心情愉快、不要熬夜等等,可要牢记。”

“嗯嗯,谢谢许医生。在您这里诊疗,真的是一次愉快的体验呢。”杨雪俊扬了扬峨眉,意犹未尽,但老专家比较忙,不可能一直给她针灸,陪她唠嗑。

另外就是,这次针灸应该挺贵的,所以不得不告辞离去。

等到结账的时候,足足花了六百多,诊疗的时间也就差不多四十分钟吧,不过,杨雪俊觉得,还是物超所值的。毕竟是国家级名中医。

疗效也很显著,她的宫寒暂时消失了,小腹一直暖烘烘的,好像有一股暖流在里面徐徐流转。

而且,这一次的“酡颜醉脸”,持续时间比较长,一直到傍晚六点多,才渐渐消散,杨雪俊可谓整整“美了一下午”。

晚上,她没有回小镇老家,而是住在县城自己的房子里,晚饭就是外卖解决。她父母忙着打麻将,也没空来管她。

而竹海县过年期间,外卖挺多的。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年不存在放假这回事,反而是“旺季”。

不过,大年初一叫外卖,还是挺让外卖小哥惊讶与惊喜的。

杨雪俊来到卫生间,看着镜子中蜡黄苍白的脸,用手轻抚,忽然有个强烈的意念,那就是,她要学中医。

学会了,天天给自己针灸,让自己一直美下去,这可比喝酒健康多了!去省城针灸一次,来来回回的时间太长,花费的成本太高,很不容易。

这一次过去,停车找车位都找了好久,而且停车费相当贵,15元-20元一小时,关键是还没空位。

尤其是经期,、付钱等等,真的很不方便。

若是自己学会了,在家里就可以,那该多好。

她琢磨着,就算扎针难度太高,但艾灸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这个念头一起,就再也遏制不住,她上网搜了很多资讯,在了解中医的时候,越看越是兴奋,越看越是着迷。

而且令她震惊的是,很多人都是人到中年,比如四五十岁了才开始学中医,甚至不乏那种,学个几年,就能医术大成,成为一方名医,著书立说的名家。

比如朱丹溪(1281~1358),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中华十大名医之列,著名的滋阴派创始人,其医名之盛,盛到日本都有专门的“丹溪学社”,来研究他的医术。

朱丹溪就是三十岁才开始学中医,因为他的母亲病了,脾疼,找了很多大夫,却“众工束手”,这让他很害怕。

因为,早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从此家道中落。

如果母亲再过世,他真的无法接受!

然后,朱丹溪就自己上手了!开始学习中医。因为孝道。

很多医家也是儒家,比如同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就写过一本《儒门事亲》。

儒家子弟,不能让自己的母亲受到疾病的困扰。

既然医生们束手无策,那么,他自己亲自来研究,亲自来治疗!

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无奈之下取《素问》研读,三年之后,给老母亲尝试着开了一个方子,结果,一下就治好了母亲的顽疾。

你以为他从此就走上中医的道路了吗?

不!

朱丹溪治好了母亲之后,就将医书束之高阁。他原本就是为了救母,现在母亲病好了,还学什么中医?

直到后来,他再一次遇到了人生的困境。两个打击,科举未中、爱妻去世。

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坎坷,处处都是磨难,很迷茫,然后去找了自己的老师理学大家许谦,向老师请教。

他的老师说自己心痛(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心脏病),躺在床上已经好几年,不能剧烈运动,而且这个病,一般的医生都治不好。

你天赋这么好,这么聪明,为什么非要执迷于科举,不如去学医,也帮我治治病。

于是,朱丹溪就正式踏上了学医之路。这个时候,他已经四十岁!

开始时,朱丹溪主要是自学,研读《素问》、《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等,但由于缺乏明师指点,对古典医籍的领会不深、不透,在使用古方时效果便往往不佳,于是他决定外出走访,寻求高师。后来就拜杭州名医罗知悌为师。

几年之后,朱丹溪成为一代名医,不仅悬壶济世,更是著书立说。在他死去后,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医学著作和诊疗经验,比如《格致余论》、《本草衍义补遗》、《丹溪心法》、《医学发明》、《脉诀指掌》、《平治荟萃》、《语法机要》、《丹溪医要》、《脉因证治》等等,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是金元学派其他大家所不能比拟的。

而朱丹溪并不是个例,还有许多人都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