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哪里还去怀念那个昏庸无道的耶律延禧,已经逐步融入了大宋。
如今耶律和萧氏两族都有女子嫁给当今皇帝,而且十分受宠,现在居然由皇帝亲自‘陪着’回乡省亲,自觉脸上有光。而余里衍和赵信两人各自成为本族中的荣耀和靠山,大家当然都极力奉迎。赵柽也难得大方一次,大把的赏赐撒下去,自然是皆大欢喜。
赵柽也入乡随俗,按照契丹风俗于中元节在前日夜在宫西三十里设帐住宿,准备好酒馔。次日邀请诸部首领‘迎节’,宴饮至日落才回归行宫。十六日昧爽,又去西方‘送节’,随行诸军大噪三次,才算了事。他摆出如此姿态,除了给两位皇妃长脸,也是放出信号,大宋尊重各族的风俗和信仰,不会强迫他们移风易俗,以此削弱他们的反抗。
节后天气日益炎热,赵柽邀请耶律余覩和萧崇建兄弟同往鸳鸯泊避暑,日子过得逍遥痛快,他也难得的放松精神。但好日子总是很短暂,西北暂时稳定了,南边的大理又出问题了……
自从大宋在兴国八年扶植段和誉重新主政后,其大力发展与宋的友好关系,年年进贡,岁岁遣人来朝。但是随着其年纪的增大,立储成为面临的必然问题,可其有八个儿子,个个都想当国王。而当朝的左相高量成和右相董弥陀各自支持一位王子,其他王子也都各拉拢亲信部族展开了明争暗斗,打得你死我活。
而大宋当年解决大理问题时还曾经留下了一个尾巴。当时东川郡、建昌府和石城郡诸部提出要求脱离大理国,归附大宋。赵柽不愿意因为这点事儿影响到刚刚正常化的两国关系,命使臣百般‘规劝’,但是各部归意已决。于是大宋‘建议’暂不接受他们的归附,三郡设立特别区暂由他们自治以三年为期,届时再由他们自己决定去留,那时两国都不得干涉。
这三郡坐拥储量丰富的铜矿,可惜皆被大宋财团控制,这样便将双方的利益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但大量的资金和人口涌入也为三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他们结束了刀耕火种的生活,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大宋人’日子。三年约定一到,他们便再次提出归附大宋。
赵柽为了照顾段和誉的面子又将期限延后两年,在兴国十三年接纳三郡为大宋子民。此后,大宋实施羁縻政策,以各部族长为司官,并派遣官员进入三郡协助实施治理,中央也拨下资金用于改善当地的卫生、教育和民生,教授他们种植新型农作物,发展商业,允许他们参加科举,使三郡彻底摆脱了贫困和愚昧。
三郡巨大的变化自然引得有些曾处于观望状态部落的眼热,他们也积极向大宋靠拢欲获得同等待遇,在有心人的劝导下向朝廷提出取消国号附宋的建议。只要当权者不是傻子,无论如何也不会允许自己人闹独立,他们的建议自然被段和誉断然拒绝。这些部落见文的不行,就改成武的,内战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大理国王段和誉面对内争外叛自感无力平定,而大宋的态度**,称相信其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想过度插手其内政。面对愈加混乱的局面,他决定禅位出家为僧……
。
。,
得到金国在西南边界又开始大修界壕的消息,赵柽乐了,他通过一场精彩的表演不但收服了蒙兀部,还将金国拖入了一场新的军备竞赛。当年秦朝吞并六国拥有天下,可一个长城工程不仅消耗了国家巨额的金钱,还因为征调了数十万的民夫,破坏了经济基础,闹得天怒人怨,终于在农民大起义中关了门。
现代的苏联横跨欧亚大陆,曾是世界第一大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是数一数二的,可还是在与美国的军备竞争中被拖垮。而与其相似的戏码也在不断上演,每当一国加强军备,对方为了维持军力平衡就不得不跟风,哪怕砸锅卖铁也得搞上去,自己造不出来就是当冤大头也得拿钱买,可以说是最烧钱的玩意儿了。
同理,金国现在的实力与当年的秦朝不可同日而语,所占地域也要小得多,人口少得多,要做这么一个大工程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这么多年来弄得钱大部分都投入其中。而防备大宋不是仅将界壕修好就行,那是还有后续投入的,不但要增加兵力,还要制备武器,行的是穷兵黩武之事。
金国百姓要缴纳沉重的税赋,服国家无尽的徭役,而青壮更要随时接受征调准备出征,民生困苦,怨气日盛。不断有不堪忍受的百姓越过边界逃往邻国,为此金国与其他国家不断发生争吵和冲突,但依然难以挽回形势,可以说界壕工程实在是个劳民伤财的玩意儿,但面临日益强盛和咄咄逼人的大宋他们又不得不为之。勒紧裤腰带也要将这个工程搞上去!
…………
四月,赵柽以视察夏收工作为名离开汴京。这几年。皇帝出巡已成常态,群臣也慢慢习惯了。不但不再像过去那样苦劝,反而会积极准备。而赵柽出京也不像其他皇帝喜欢搞那么大的排场,往往只是一个近卫旅与内卫大队随行,虽然也有五千人的规模,沿途有镇抚司部队负责外围安全,但是也算的上轻车简从了。
如今皇帝和皇后关系也融洽了,朱淑真每日忙着办报纸的事情,不愿意跟着皇帝出巡,便留下与太后监国。可那几个皇妃却早想着出京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