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左右舆论(2 / 4)

侈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商贸体,不仅建筑样式是中原的,工作人员也全部来自大宋,就连其中使用的一只茶杯、一双筷子也是由大宋最为有名的工坊制作,据传主厨的是曾为大宋皇帝赵二的御厨,卖的酒都是襄邑御酒坊出品,店里销售的香水、琉璃等物在大宋都是千金难求。

一系列的运作之后,宋馆还未开业便已名扬金国的上京城,开业后马上吸引了诸多人的关注,当一道道精美的佳肴由金杯玉盏送上时便已经征服了女真人的心,而里边那一套繁琐贴心的服务也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贵族式的享受,知道平日佩戴的那些硕大沉重的金链和耳环不过是土豪们的最爱,懂得什么叫儒雅、彬彬有礼,理解了这才是大宋式的生活。

不过现在大宋已经不是从前的大宋,可以随意牧马南下了,好在还有宋馆可以为女真人提供学习和享受的地方,一时间宋馆成为金国王孙贵族、文人雅士和土豪酋长们的留恋之地。他们不仅在其中享受,回家后也效仿宋馆那一套重新装修了府邸,培训了仆人,购置了服饰器具,以便能日日享受。

由于金国一直倡导汉化,这种风气并没有引起金国统治者的警惕,反而认为这是学习的良机,据说酒鬼皇帝完颜亶还曾偷偷造访,在其中盘恒了两日,酒后慨言:自己今日到了宋馆方知中原文化的博大和精髓,多年来自己只是学习了皮毛!

而大宋礼部侍郎胡铨出使金国后称:自己一踏进上京的城门,就闻到了大宋宣和年间奢靡腐朽的味道……

赵柽自如的操纵着舆论武器,取得一个个不错战绩的同时,他也清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不过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追求靠意识形态统一天下也只是黄粱梦一场,一切战略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用战争作为了结的手段。但世人并不是都有赵柽站的那么高,看得那么远,在他燕京之行后,便有几位儒生对他‘准备战争’的言论表示了不满,联合向其上书认为其违背了儒家倡导的和平及‘以仁治国’的理念。

几个儒生认为,先贤孔子和孟子主张‘不战’,反对一切战争,皇帝擅开战端有违先贤的宗旨。也就是说儒家文化提倡的是道德与和谐,不应对邻国发起侵略性的行动,只能把安全重点放在防御上面。他们的观点认为中国历代历朝都没有像北方游牧民族那样发动进攻性的战争,以谋求霸权,而是对别国多抱有善意,追求的是仁政而非霸权。

再有就是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大宋历朝皇帝也是提倡以仁治天下,大宋如今中兴国力上升,不能以怨报怨,图谋报复,而是通过推行仁政,影响教化敌国,使其明事理知是非,转变为仁义之国,从而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却不是靠发动战争解决问题。

几个不知深浅的士人竟敢上书指责皇帝,又闹得沸沸扬扬,有大臣以为应该对他们严惩,剥夺其功名,发配到荒远之地反省,以儆效尤。但是赵柽以为严惩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压制舆论也难以消除人们的疑虑。惩治上书人弄不好还会引发更大的风潮,遭到舆论的谴责,不利于自己战略的推行,所以他决定亲自回书驳斥……(未完待续。。)

赵柽在避免大宋出现‘天下太平’的思潮同时,也发现好战的思想苗头开始出现。由于这些年大宋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全胜的战绩,尤其是西征高昌和跨海远击塞尔柱帝国,不但拓展了国土,打通了商路,还掳掠来大量的金银财物,增强了国力,于是国内出现股以战争为国家富强必要手段的思想。

而舆论有时会简单的区分敌我,盲目呼吁用兵,这种好战的言论主要出现在新一代的年轻学生和青年军官中,在各大书院和太学很有市场,他们有知识,有热血,希望以战争为手段解决一切问题。一旦这些人走上高位,必然会受到舆论的左右,将国家不断的引入一场场战争之中。

一个国家如果长时间在民间充满着不断鼓动战争的舆论,赵柽知道早晚会出问题,这也是必须提起警惕的。赵柽在广泛兴建州学、县学的同时就对此提出了要求,任命那些自己初期培养出来的学生担任州县学正,传播自己的治世理念。而对于社会兴办的各色学院,他也通过资助的形式,扶植自己阵营中的大儒担任山掌,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吸引诸多的学派精英加入,形成有利于自己的舆论基础。

而赵柽也发现由于自己总是能左右舆论的方向,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通常情况下,他发动朝野和军队恨一个国家,引导国家走向战争,比呼吁和平要容易,且这种言论对维护国家内部团结。统一社会意志很有好处。所以出于强化本阵营的团结,也有必要塑造外敌。找一个潜在的敌手,用这种办法给自己的战略加强合理性。

当然作为国家战略的决策者赵柽绝不能坐等有利或是不利的舆论出现。对他来说,舆论首先要对大战略有利,因此必须对舆论实施管控,引导舆论为自己的战略服务,甚至要塑造舆论以实现目的,这就需要屏蔽不利的真相,警告某些激进言论的制造者,也不排除撒点小谎,弄些鱼目混珠之事。至于怎么操作就是自己情报部门的分内事了……

对国内的舆论进行引导和管控的同时,赵柽也没有放松利用舆论的力量打击外部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