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调整(3 / 4)

那空出的吏部尚书的职位可是个肥差,权力可以顶上半个宰相了,只是不知道会落谁家。

三天后事情有了结果,吏部考官院给事中赵鼐跃级升为尚书。此人算是三朝老臣了,崇宁年间的进士,曾任洛阳令、开封士曹,皇帝登基后留用任泉州知府。因治理地方有功调入京在吏部任职,其知人善用、不畏权贵,官声不错。据说是皇帝亲自举荐为吏部尚书人选。

户部侍郎则由个刚满四十的年轻人胡铨接任,工部侍郎也是个年轻人郑樵任职。而侍御史更年轻只有三十岁的李孟博。他是皇帝继位后首次开科探,在太学学习一年后到地方任职。从一个刑曹做起,七八年间历任县丞、知县、州府同知、江浙路转运副使,几乎是年年升迁,这在本朝可谓特例……

忙完了官员的调整就进入了二月,赵柽最头痛的时候也就到了。宋朝制度,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单日举行经筵,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名曰春讲、秋讲。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一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鉴,吸取前代历朝统治经验教训。

赵柽从小就不喜欢经史,他平日是宁可批阅奏章也不愿参加这个经筵,可有制度规定,皇帝、六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及有爵位的朝臣勋戚都要参加,不准随意缺席,他还得坐在前边当标杆,所以每逢经筵便如同上刑一般,他恨不得将讲官从拽下来给他们说会儿评书。

其实这主讲不好当,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要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这弄不好就犯了忌讳,可还要求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皇帝罢免,导致经筵断断续续难以为继。

今年赵柽却一改常态,亲自任命杨时、胡安国、周行己等几个大儒为主讲官,要他们轮番上台演讲。几个大儒博古通今讲的自然不错,而他也不像往年只听不讲,而是积极发言,带头检讨本朝得失,且毫不讳言,勇于指出祖上失误之处,尤其是神宗后党争的危害。

而今年几个讲官也是以孔子‘内圣外王’为主要宣讲内容,其主题思想体现的是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主张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只有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才能完成由“内圣”到“外王”转变。

这些其实在座的都学过,现在老调重弹不止是加深记忆,而是赵柽要借此整顿官风,统一思想,避免党争悲剧重演。当然忠君爱国也是要反复的强调,让他们时刻铭记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不要没蛋的事儿自个跟自个掐架,和皇帝‘斗勇斗智’,当前外有强敌未灭,最主要的事务,就是富国强兵……

…………

朝中这边皇帝开始整风,西征军也没闲着。高宠夺取了北庭后,击败了西辽军后的赵礼也领兵前来会合。欢欢喜喜过了个年以后,两人分兵取了庭州和伊州,将天山北麓尽数收入手中,待四月冰雪稍融,高宠便率领大军越过天山直取高昌。

高昌回鹘以高昌城得名,也因城池而强大起来。此城凭着占据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是当时西北地区通向国外的窗口,发展为西部最繁华的城市和商品贸易地。经过回鹘人多年的经营,经济上的繁荣富庶使高昌一度成为西北地区政治、文化的中心。波斯等地的商人带着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

富庶没有给高昌带来和平,反而引来无数人觊觎,因此数百年来战争不断,高昌人便建起了城池抵御入侵,经过百年的扩建、整修成为西域的一座坚城。西征军在城外五里扎下营盘,宋军到来的消息早已传到了城中,此时是四门紧闭,高昌人欲凭借城高壕深坚守。

高宠和赵礼两人在宿营后亲自到城下侦察,两个人不是没有见识,但还是被高昌城的雄壮和威武所震撼。整个城池呈现不规则的正方形,周长达十二里,城高五丈有余,厚有四丈多,皆是夯土筑造而成。据俘获的当地人说,每层夯土厚只有三寸,细密结实,刀砍枪戳不入。为了增强城墙的牢固性,每层夯土层之间掺杂少量的土坯。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城门皆是钢铁铸成,而汴京城门也不过是只包了层铁皮的木门。

城池的布局与中原地区的都城相似,分为外场、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内城位于城池中间,宫城位于内城的北部,成长方形,是三城相套的结构,进攻起来也要层层剥皮。作为都城城中人口有数万,集中了全国的半数之多,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