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拖字诀(2 / 4)

及兵部发虎符、名册,尚书省行文通令各地州府及所属藩国。程僖绶接旨后即刻出殿,颁令各军做好出发准备,众臣送其于金水门外登舟南下前往泉州领军出发。而此时立储之声顿消,礼部上奏请皇帝出京祭祖,吏部送上各地官员磨勘名册请皇帝御批下发,户部、兵部、工部等皆有奏请,又有皇帝忙得了……

赵柽在立储之声一起便知道自己是走不了啦,这些朝臣们眼看硬的不行,就跟自己玩起了心眼儿。这些人联合起来威力觉不容小视,他们很快便明白自己现在最为需要的就是时间,错过了季候风那就得等明年了,而即便他准备好了一切,可要从东京赶到泉州登舟出海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到的,所以只要拖上十天半个月的,他就是走也来不及了。

平日别说皇帝亲征,即便是离京日子长一点也要安排好后事,防止出现意外,所以朝臣们便抓住程序上的问题跟赵柽玩儿起了游戏,而且细致入微条条在理,让你是干着急还没办法,总不能因为大家做事太认真而给予处罚!而赵柽也意识到自己即便当机立断解决了储君的问题,还会有更多的问题等着自己。

别的不说,皇帝亲征总得挑个好日子,这其中能做手脚的地方就多了,钦天监左一个不宜,右一个不合就能将时间拖到明年去。你说你不信这个,可架不住大家都信啊,而且军中更信这个,尤其是水军。你强行出征,便会惹得众军士气大衰,略有不顺就会琢磨到这个上面,仗还怎么打。

赵柽算是想明白了,别看他们平日一个个低眉顺眼、满口忠君的,一旦联合起来即便自己是皇帝也玩不过他们,现在只使出一个‘拖字诀’,自己就焦头烂额,满嘴燎泡了,再折腾下去不知道还有什么‘损招’等着自己呢!而前院不安生,后院也起了火,自己的几个老婆就不要说了,连太皇太后也都动员起来了。

老头是天天将赵柽请到宫中上课,给他讲道理,还举例说自己除了女真人来游了趟江南,去了次河北,从来就不出京,省的别人抢了位置,而自己这两次出门就验证了,赵柽知道自己只要送上几件古玩还能摆平他;可老太太就不容易糊弄了,她躺在床上称病。自己号称仁孝,妈有病了你不在床前伺候着还要远行,那岂不成了大不孝,以后还怎么号令天下、统御群臣、教化百姓,她是往‘死’里整自己啊!

赵柽无奈之下也只能举了白旗,他明白无论自己是否亲征这场仗只要不出大的意外都会胜,自己亲征也只是想圆自己的英雄梦。想想亲率战舰千艘跨越万里汪洋,指挥大军挥师猛进,陷阵夺旗,擒拿敌酋就足以让一个战士热血沸腾,而这种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就足以让人沮丧、懊恼不已。

但最终理智还是占了上风,赵柽懂得群臣阻止自己亲征并不只是为了他们的功名利禄,也是为了国家着想。如今大宋正处于一个向上发展的时期,可还没有最后完成新旧的交替,还需凭借皇帝的威望和手段压制。而此次远征离国万里,也许数载音讯皆无,也许就没有也许了,他们不希望此刻失去一个难得皇帝,失去一个强盛的大宋……(未完待续。。)

赵柽亲征塞尔柱帝国的事情还是没有能成功,但是他不是‘败’在自己计划不周上,而是被朝中众臣狙击,打中了要害。

当皇帝在朝会上提出亲征之时,底下是一边倒的反对声,劝谏声不绝,即便是他心腹中的心腹赵仁、许景衡等潜邸之臣都加入其中。但皇帝之意已决,以一人之力独抗众臣,以御旨、口谕等形式直接向州府和各镇抚司传达命令,调集军队,要撇开他们单干。

皇帝诏令所到之处,地方和各军无不立刻动作,其如此强硬的态度让众人一下傻了眼,明白皇帝的威望已经到了可令人盲从的地步。同时他们也发现皇帝还有‘备胎’,一旦有变他完全可以启动另一套系统将自己的声音和意图传达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从而避开中央系统这一层面的隔绝,不惧他们与自己对抗。

众人这下想明白了,如今皇权独树,他想做的事情靠搞正面对抗是无法阻止的,只能通过迂回战术选准皇帝的弱点一击而中才能阻止其跨海亲征。于是朝臣们由正面对抗转为‘积极’配合,为皇帝的亲征献计献策,出主意想办法,力图将所有可能出现漏洞的地方都堵上。赵柽对朝臣们的态度转变十分欣慰,重启廷议。

皇帝离京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由谁留守京师监国,处理国政,也就是找个临时负责人。有人提出以太上皇监国,他有过当皇帝的经验,熟悉议事程序。且与皇帝为父子值得信任。但很快便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言称太上皇年纪已高。又多年不理朝政,业务已经生疏了。不能接任。其实大家心中都明白太上皇当过皇帝不假,但他是亡国之君,而且‘劣迹斑斑’,他上来胡搞一同,岂不毁了大宋的江山。

接着有人又提到了太后,她为人正直、处事公平,又曾在靖康年皇位未定之时听政,主持国事,力挽大厦于即倒。可谓德高望重,正是监国的最佳人选。但是此提议却被当事人郑太后以自己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而拒绝了。马上又有人提出可由皇后监国,丈夫出征妻子守家也算合理,可赵柽却知道她吟诗作赋行,处理国事也就算了,便以其抱病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