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不免一战(2 / 4)

开追逐,可惜的是蒙兀人少动作灵活,时聚时散,飘忽不定。而西辽军是大队人马齐头并进,难以保持速度,前军怕再遭蒙兀人暗算不敢脱离大队太远,两军便渐渐的拉开了距离。萧翰里剌也担心再这么下去会被蒙兀人拖得精疲力竭,下令放弃追击,重新结阵而行,不过他也吸取了教训,让侦骑扩大搜索范围,免得再遭突袭。

果然如萧翰里剌所料,蒙兀人不断出现在行军大队周围游弋,不断寻找机会骚扰,但是在西辽军的严密防守下终未能再得逞。可一路行来也让他气闷的紧,蒙兀人手中的弓显然是出自于中原工匠手中,比自己的普遍装备的骑弓射程远的多,他们便只在辽军弓箭的射程之外活动,且凭借手中的良弓狙杀追击、驱逐辽军骑兵,绝不肯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时候和他们近身肉搏。

蒙兀人作战方式的改变让西辽军十分不适应,他们的军卒多来自生活在中亚地区的突阙人。在经过阿拉伯帝国初期的扩张后,通过战争和商路将阿拉伯式弯刀和其使用方式传到中亚地区,因而此时草原骑兵多以弯刀进行冲杀,他们利用马匹的冲击力,加上弯刀的力学原理,很容易能够将敌人的身体甚至盔甲和兵器削掉,而突厥人将弯刀的力学原理与马匹的冲击力的组合更是发挥到极至,可此时敌军的战术似乎专为克制西辽军而制定,使其根本无法发挥马快刀利的优势!

对于蒙兀人的改变,萧翰里剌感到一种危机,他明白一种新战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战斗的结果。今天的战斗也许只是蒙兀人在获得大宋良弓之后的即兴之作,在配合上还有疏漏,尤其是在被追击的过程中毫无作为。但其产生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战术一旦成熟起来,西辽军所拥有的优势将会受到极大的压制,所幸现在他们还在探索的初级阶段,自己还可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击败他们……

西辽军在宋军的袭扰下奋勇向前,越接近宋军的营地袭扰也愈加频繁,其中不但有蒙兀人,还有汪古人等各部骑兵。可萧翰里剌发现他们多是以本族军为主出击,各自之间少有配合,而他们的袭扰也未采用蒙兀人的战术,显然随宋军出征的各部族军相互间缺乏统一的指挥,且之间存在着矛盾没有交流,否则他们各部协调行动必然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麻烦。

距宋军大营还有十里的时候,萧翰里剌命令两翼向南北展开,他要合围宋军一举将他们全歼。执行袭扰任务的宋军部族军发现辽军张开两翼后,马上发现自己有被包裹进去的危险,他们不敢再上前迅速向后退去。失去了阻碍的辽军加快行军速度直扑宋军大营,可惜他们还是来晚了,宋军已经先一步退走了,连接战的机会都没有留给他们。

看着还余焰未尽,一片狼藉的宋军大营,萧翰里剌苦笑着摇摇头,宋军过去的老毛病还没改啊!战前是气势汹汹而来,可他们往往会将希望寄予谈判上,希望以此避免战斗,一旦开战略受损失便会立刻逃跑,根本不会死战到底,正如同今天所见的景象……(未完待续。。)

萧翰里剌弄清了宋军的虚实,可他没有贸然发起进攻,而是等到国内的命令。他明白大石林牙自称继承了辽国衣钵,延续大辽的国脉,可谁都明白他们这个政权并不能让所有契丹人信服,因为耶律大石虽然算是皇族,但已经是旁支末节,而且并未得到宗族的承认。

而蜀国公主余里衍是末帝耶律延禧的亲生女儿,直系皇族,在与皇帝失散后在西京建立政权,以公主身份监国,并得到耶律氏和萧氏两大族的支持。而在与女真人的战斗中屡战屡胜,守住了辽国最后一块土地,可耶律大石那时还在亡命漠北。此后随着南京政权覆灭和皇帝的被俘,西京成了当时辽国唯一残存的政权,也被契丹人视为正统。

此后蜀国公主为联宋抗金招宋朝燕王为婿,声势更胜,在其帮助下收复整个西京地区,女真人不敢再犯边境,威震西北。令人扼腕的是这个宋朝王爷不忘故国,出兵援宋击败了南下的金军,登基成了大宋的皇帝,而蜀国公主夫妻情深率部归宋,但是也为契丹人赢得了巨大的利益,使族人免于兵火,因此蜀国公主仍然在契丹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现在宋军转交了蜀国公主的信,萧翰里剌虽然不知具体内容,但也能猜出定是劝皇帝息战联宋抗金,不要趟高昌的浑水。想来以蜀国公主的地位和威望,皇帝不会不考虑她的意见,那么也许就能避免这场冲突。而从内心而言,萧翰里剌也不希望与宋交恶。因此他没有贸然动兵,可也没有放松备战。

愿望是美好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数日后国内消息传回,皇帝拒绝了蜀国公主的建议。但表示只要宋军放弃讨伐高昌。他可以礼送宋军出境,劝高昌重新开放商路,而且可在西辽专门设置市场,允许宋朝商人在其中经营,否则只能兵戎相见了。

萧翰里剌看罢叹了口气,宋军耗费巨资动员十万大军万里迢迢而来,怎么会一句承诺而放弃征伐高昌,两军不免一战。于是他派出使者告知宋军的同时发出了动员令,在宋军回绝皇帝的建议后。即刻出战……

西辽大军以势不可挡之势滚滚而来,在离宋军营地还有二十里时突然有一支骑军杀出,他们呼啸而来搅起漫天的烟尘看不清有多少人,萧翰里剌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