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段誉(2 / 4)

自然不能免俗,所以赵柽将金赫调到京中问询。

“是,老大!”金赫恭敬地答道,皇帝口称是猜的,自己却不能马虎,下来一定再好好查查,“段和誉自幼学法于我朝云游到大理的高僧六铉法师,此僧游历五湖四海,遍访名山大寺,佛理高深见识多广,难得的是还兼通儒学经典,常为其讲解治国之道!”

“哦,原来如此,段和誉一直心向大宋也许与此有关吧!”赵柽点头道,心想这六铉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弄不好也就是大宋科场不第转而求佛的士人,否则和尚研究儒学作甚,他这个半瓶子醋在大宋不得意,糊弄下偏安一隅的大理人还行,一不小心还当上了帝师。

“老大也不尽然,这段和誉虽然是国主,但是却只是个傀儡…”金赫详细介绍起了大理的国情。

赵柽没想到早在八百年前中国西南一隅,竟然出现了后世一种民主化格局,这种格局,是经过一百多年的纷争,大理国经过权臣高氏夺位称帝,又经过还位与段氏才在尸山血海的基础上诞生:皇帝做为国家象征,在军事,外交,甚至经济建设上,发号施令,代表国家。而国家的具体措施,大政方针,则由相国决定。

到了段和誉上位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是个摆设,是个盾牌,为的是堵住悠悠众口。他更明白,高氏还政段家,是奈,是以退为进,是顾忌群臣和诸部反对。如今已经让到了极限,如果自己踏出这个极限,很可能刀剑相向,烛光斧影,出现个大理版的弑君大戏,给自己来上一刀。

伴随着高氏集团的内部倾轧而骨肉相残,最初几年高泰明为相国,称中国公掌握实权。看着高家坐大,掌握国家军政大权,决定国家内政外交,段和誉唯有长声叹息,能为力。事后,高氏也投桃报李,退让一步,对待皇帝,不再是盛气凌人,气冲霄汉,而是彬彬有礼,极尽臣子之道。除军政大权外,皇帝,照样是皇帝,没有压抑,没有被压制的感觉,被高高供在上面,成为国家代表,成为国家象征。

高泰明死后,段和誉本想可以趁机收回权力,可是,高泰明的弟弟高泰运,趁机而起,走进朝廷,登上相位,接过权力的指挥棒。高泰运死后,群臣谄媚阿附,又倒向高氏后裔高顺贞,积极奔走其门下,群起举,“以高量成有德,请立为相,号中国公”,段和誉很奈,很受伤,唯有点头答应,接受这个可如何的局面…

“嗯,这段和誉真是如此懦弱能的人物吗?”赵柽有些不相信地插嘴道,不过也可看出此段誉非彼段誉,确定是金大师把人都误导了,其若有天下敌的武功,岂会坐视高氏架空自己,早一指头戳死他了。

“这也许与其自幼爱佛有关吧!因而缺乏杀伐之气和铁血手段,做事显得优柔寡断。”金赫点头说道。

“可我看此人却也有大智慧,否则不会一力坚持向我朝称蕃的!”赵柽转了一圈忽然说道。[

“老大,何以见得?”金赫有些惊讶地问道,皇帝总是语出惊人,这段和誉让高家欺负成孙子了还有大智慧,岂能让人信服…

赵柽利用现代‘做空’的方法策划了‘狙击铜币’的行动,他利用四大商队雄厚的资金先期高价买入铜币,当然开始要做的不露声色且又能让人广为人知以吸引那些不法大商们的注意;然后持续大量吃进造成市场上铜币价格上扬的态势,将大小买家、卖家全部卷入这场漩涡,使大商们感到危机,逼迫他们不得不出手接盘;这时自己将高价收购的铜币转手给那些大商们,不但收回了成本还赚取了其中的差价。

其后赵柽调动国家机器,在他们强势打压下,那些大商们手中的铜币再人接盘,而随着交易消失铜币的价格开始大幅下降,但这时还有交子铺和钱柜的官价支撑,大商们还在持续吃进等待反。可赵柽这时一纸停止铜币流通、降低兑换牌价的诏令便击垮了他们最后的防线。

最后赵柽还是手下留情留出了缓冲期,他不想毁掉刚刚繁荣起来的海上贸易。而耗尽家财的大商们为了免于破产也只能低价将手中大量铜币向政府兑换成流通的交子和银币。这一场行动各部门在皇帝的统一调度下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不但回收了大量的铜币,还刹住了走私的风头,给那些参与走私的大商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虽然不敢保证从此以后能彻底断绝铜币走私,可起码几年内这些人不会再敢动歪心思了。

商场上胜利了,赵柽的心却像这少雨的五月天一样烦躁。在与大理国关于铜矿的谈判中失败了。马扩在接受皇帝的谕命后立刻与大理使团进行了接触,可他们不敢做主,只说要回去请示。为了能尽快完成任务,马扩便以回赐使的身份与大理使团一同前往大理,准备和大理国王商讨,可根本没见到一把手,在二把手那儿就被挡了驾,他们国相明确的表示此事行不通。

赵柽对这个国家本没什么兴趣。因为当时的云南地区并不是那么富庶,民族矛盾十分复杂,且对大宋没有什么敌意。而他对大理的了解除了生意上往来,就是后世金大侠系列小说中的‘段王爷’、‘一阳指’、‘六脉神剑’,还有傻傻的痴情皇子段誉,其它的并没有引起他的关注。

现在因为两国关于铜的谈判失败让赵柽不得不把自己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