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海陆齐进(2 / 4)

于建康府,由知府兼任,“专一措置水军海船”。也常在鄂州设沿江制置司,有时只设沿江制置副使,单独置司,均由鄂州知州兼任。现在这些内河水军划给了镇抚司也就不在接受之列了。

郑僖绶现在是意气风发,迎着海风站在船头,自己熬白了胡子终于脱去了商人的长袍又换上了军装,成为大宋水军的首官。当他接到王爷登基的诏书后,立刻乘船到达登州上岸,赶往京师。一个月后,他被任命为水军都统制接管水军,临行前官家召他入宫整整谈了两日,解说了水军的重要性,并详细交代了新军的兵力配置和组成。

程僖绶接令后立刻又快马赶回登州,他在登州知府刘子安的帮助下早已在此设立了基地,当他身穿三品官服,手持圣旨走进登州水军大营时,满营皆惊,谁也没想到昔日对他们奉承有加的程大掌柜的居然成了水军都统制。在他们再看到百艘战舰听从他的号令驶入港口时,满地都是牙齿和眼珠子,而这正是程僖绶想看到的结果,自己终于在他们面前站起来了。

此时的盛中堂船队在获得王爷大力的支持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是今非昔比,比之抢劫翰离不北返大军时也不可同日而语。现在船队拥有大小海舶六百余艘,其中只五千斛大船就有二十艘,其中半数都改装成了战船,二千斛中型战船有一百艘,‘钻风’战船二百艘,而大商船上也多配有火炮,只需略加整备就能转为军用。

而为了发展,程僖绶在王爷的指示下采用轮番出海的方式培训了水手万人,他们大都有出海远航的经验,而同时组建了三个陆战旅,在海外建立了两个补给基地,并占据了一个远离大陆的岛群作为基地,具有远海作战和登陆作战的能力。这次整个船队一分为二,商船仍为盛中堂管理,而战船和陆战队则加入了大宋水军序列。

程僖绶的任务是接收大宋原水军,剔除老弱后全部收编,并大规模招募军兵扩充兵力,修造战舰,全军达到兵员五万,战舰千艘的规模,建立登州、明州、泉州、海州四个水军基地。加紧训练,清除大宋周边海域的海盗,保持海路的畅通并开拓航路。同时封锁金国沿海地区,阻截他国商船,禁止他们与女真人交易。

其他各军都在被裁减之列,而只有水军不但没有简编,反而大肆招兵买马的扩张,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解甚至反对。他们以为大宋的威胁都是来自陆上,而非海上,且水军的职责不过是查缉走私,清剿沿海的海匪,如此扩张岂不是浪费财赋,徒耗钱粮。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赵柽表现出了少有的强硬,可以说是一意孤行,力主建设水军,强行在一片反对声中做出了整编水军的方案。

程僖绶虽然也不完全理解官家的意图,在他看来即便是以现在的规模也足以横扫周边诸国的水军,称霸海上,可他像府中其他人一样有一种对官家可谓盲目的信任。当年又有几个人能相信一个不满十岁的落魄皇子能建设一支敌的军队和富可敌国的商业王国,凭着自己的奋斗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而事实往往总是出人意料的证明他是对的…(未完待续。。。)

自宣和七年女真第一次入侵已经过去了四年,宋朝的禁军基本解体,各州府的勤王军及义勇和乡兵成为抗金的主体。朝廷、赵构和赵柽当时为了安抚众军都曾各自任命官员,由他们掌管所辖州军的兵权、政权和财权,作为抵抗金军的“救弊之道”,在宋金接壤地区和京畿周围的各州军,事实上已由土豪、溃将、摄官、“群盗”等所分据。

有些朝臣认为不如承认既成事实,分设镇抚使,在某种程度上稍复唐朝的藩镇之法,借以实现统一政令。赵柽虽然也算是‘藩镇’出身,但是他深知其害,国家的统一不仅仅是接受朝廷任命各行其政的名义上的统一,是要以军队和行政上的统一才算是事实上的统一。

如果现在予以承认,日久便会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待他们垄断财赋,供养私军日益强大之时,朝廷面临的却是财政枯竭,可调之兵的局面。赵柽当然是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而现在必须将这种贻害穷的,威胁中央政权的形势扼杀于摇篮之中,绝不能等地方割据形成尾大不掉之时在动手。

因此,高宠和赵勇两员大将的南北之行就肩负着这两项重任,他们要在完成剿灭流寇、防御敌国的任务的同时,还要协助政府完成整编各地割据势力的武装的工作,以便整合全国的武装力量。

原有宋禁兵的各种番号和编制,已恢复的可能与必要。中兴军作为赵柽的主要武装力量经过月余的休整和补充后,一分为三。龙将、狮将和虎将各抽调三个旅随赵勇北上,豹将和狼将抽调三个旅随高宠南下,余部留守京畿地区。

在整编他部的过程中招募新兵扩编,将成为宋朝禁军的主体,并以原各将军部为主体筹建镇抚司,统领所辖地区部队,他们虽驻于地方。但是不随地方政府管辖,而是直接听从皇帝的调遣,后勤和兵员归兵部管理,训练则由枢密院指导。

北上的部队将编成以龙骑为主的三个步骑混编军,称为龙翼、狮翼和虎翼,以示传承溯源。以五五编制,即每军辖五旅。每旅辖五个指挥,每个指挥辖五都;军、旅各设炮、辎重、斥候、军法等直属队,并将留守大同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