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各就各位(2 / 4)

六案、六察,监督朝廷各行政机构和地方官员。

杨时向官家同门师兄弟胡安国为国子监祭酒,他也是程颐门人,进士出身,太学博士,所学涉猎甚广,对经济、理学和政治都深有研究,在政治和学术领域有较大的影响。以其《时政论、《治国论、《春秋传奠定了将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湘派”风,一方面为理学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有用的治国宝典。

湖湘学派虽然也是理拿中的一派,却自创立之初就反对“腐儒”学风;主张“通晓时务”,“留心经济”。胡安国提倡实际生产劳作,提倡学者不妨锄锄地种种菜;认为君子之学,最重要的就是一“实”’宇,除经史之外,还必须致力于兵、农等经世实学,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对这类知识就多有涉及。

由此,在知行关系上,湖湘学派阐述“知行互发”,特别注重“行”的作用,强调“践履”,即实践,认为“知之”。这种务实的态度当然很对赵柽的胃口,他需要的正是有思想能干事的人,立刻同意了。

………

军队是赵柽起家的本钱,也是他的禁地,所以要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中。他本打算让宗泽出任兵部尚书,但是以其当朝宰执的身份去出任一部首官有降职使用之嫌,更会留下卸磨杀驴的口舌,所以便没动他,待有合适的位置再说,不过按照历史上的发展他这会儿已经被赵构给气死了…

枢密院下设四房作为办事机构,并入的三衙相当于后世的各军种司令部,由都虞侯赵廉主管。赵柽任命赵耻为步军司都统制,炮兵这次没有独立,而是划入步军司,由副都统制赵孝兼管;马军司都统制由赵礼担任;水军司都统制当仁不让的有程僖绶接任;军情司仍以蒋飞为首;辎重司当然还是赵智的地盘。这次赵柽为了提升武人的地位,他将各职务由过去的五品提到了三品,免得都成了文官们的跟班。

皇城司作为皇帝身边最后一道防线,责任重大,兵马不属兵部和枢密院调遣,分为兵马司和机宜司两班,掌宫城出入、周庐宿卫、宫门启闭以及刺探情报等职责。如今正好将过去一直由赵柽亲领的近卫师和情报司划了进去,仍然由赵忠和李峻两人分别统领。

这样下来,过去跟随王爷创建王府军的‘十大将’,只有赵信和赵勇没有安排。赵信现在是皇妃不能担当军职,自然排出在外。赵勇是府军中的二号人物,西京军的创建人,为府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出人意料的却没有任何实职。

大家这时又想到了府军中另一个重要人物高宠也一直务闲,他是龙将第一任都指挥使,征讨西夏之后便奉调回京,一直默默闻。在金军二次南下时昙一现般的率虎翼军配合官家打了一仗后,便又悄声息了。[

正当大家迷惑不解之时,皇帝下达命令,以高宠为东南镇抚使领军南下,统领两淮和两江兵马清剿流窜江南的流寇,迅速扑灭匪患。而赵勇被任命为两河镇抚使,统领河北、河东兵马镇守北方,厉兵秣马准备收复燕京,征讨女真,迎回先帝。(未完待续。。。)

到了仁宗之后,尤其是赵佶继位之时,面对由于吏治的腐败带来的经济负担,朝中上下别良策,唯有向百姓横征暴敛一法。监司官不仅对违法官吏“坐视漫不省察”,而且“背公自营,倚令骚众”,甚至与守令勾结起来,欺压百姓。“民诉某守,则执其人封其辞,以送某守;民诉某令,则下其牒以与某令,是为守令报仇也。”监司官这种渎职贪赃的行为更加速了吏治的腐败,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彻底清理之时。

在赵柽的支持下,李纲开始动手了,他联合许景衡、宗泽、陈过廷,劾朝中几位留任的尚书,‘官家’一怒将几个人全部罢职,殿上一片肃然,人再敢吭声,他们算是看出来了,君臣老几位是拿几个倒霉鬼祭刀呢,下边不知道要砍倒谁得头上…

陈公辅,字国佐,人如其名,字如其人,确实是一个辅国良才。政和三年参加上舍考试得了第一名。当时蔡京改革科举,一度采用‘三舍’法考试,上舍为最高档次考试,第一名相当于进士试的状元,从平江府教授干起,官至应天府少尹,赵桓即位后提升为右司谏。官作了时间不常,被耿南仲指为李纲的同党,贬到地方。李纲重新主政后,又举公辅,被太后任命为尚书左司员外郎。

陈公辅自进入仕途后,崇尚气节,忠鲠直言,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在任平江府教授时,朱勔正是红得发紫,势焰灼人,许多官员都屈倒在他面前,但公辅绝不与交,其哥哥死了办丧事,公辅不但自己不去吊唁,还教他的学生不许前往。

‘浪子宰相’李邦彦被罢官,但没过几天又被授为太宰。一时“人情震骇”,但朝中大多数官员敢怒而不敢言,陈公辅连夜写具奏章劾,列举了李邦彦卖国投敌的种种事实和劣迹,终于使李邦彦及其党羽王孝迪、蔡懋等被罢职。即便是对待与自己关系较好的李纲,也能做到不偏不倚,正心为国。当满朝皆论‘和议’之时。他却言公卿大夫应首重“气节忠义”,抨击朝野的投降派。

这种不结党不结派,又能忠心为国,刚正不阿的良臣,当然很快入了赵柽的法眼。他知道这种人虽然脾气大,说活‘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