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精兵简政(2 / 4)

定议。而他对军队却是十分了解,所以说得比较多。

首先是明确枢密院和兵部的职责,对现有的部门和权责进行划分。兵部仍然归宰相领导,但职权有所加强,负责国防事宜及各种武装组织的建设和行政事务。包括各军的编制,兵员的招募和遣散、武学的建设、军卒的赏罚和升迁、军械的制造管理、后勤保障等事务。主官尚书由文官担任,侍郎则由武人担当。

枢密院仍为军队的指挥机关,与尚书省互不统属,直接归皇帝领导,贯彻执行皇帝的命令和指示,主管部队的训练和指挥,军官的选用,拟定和组织实施战略战役计划和动员计划,指挥并部署协调各军种,镇抚司的作战行动。改三衙为步军司、马军司、水军司、军情司和辎重司,主官由武人担任。

军队划分为禁兵、厢兵和乡兵。禁军仍为国家主要的国防力量,负责征战和守卫京都,归枢密院调遣。厢兵为地方部队,为当地州府的常备军,调归本府首官指挥,负责守护地方,维持治安,清剿反叛,守卫边防。乡兵为预备部队,由兵部负责召集管理,战时听从枢密院指挥调遣。

而赵柽有对禁军和厢军的屯驻进行了说明,他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的军事区,依据轻重屯驻禁军,担负抵御侵略,守卫地方的职责,但是他们不归当地的行政长官领导,而是依然归枢密院领导和领导,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命令跨区作战,但是后勤又当地负责保障。

厢军原则上只在本区屯驻,不能跨区行动,负责处置本区的治安、守护边防,跨境必须由皇帝下旨方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遇到外敌入侵之时,不至于陷入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避免像女真人入侵时长驱直入,各州县纷纷陷落的惨况重演,起到迟滞敌军进攻,为禁军调动赢得时间。

另一个改革就是不再实施终生兵役制,而是根据军阶划分服役年限,以减少军中剩员,淘汰老弱,保持部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一并需要改动的就是士兵和军官的薪饷的改变。这些都需要详细的测算和计划,赵柽这个当皇帝的就不用亲力亲为了。

官家的指示大家还需要时间消化领会,但是对皇帝的‘八字方针’还是同意的,其中细节就需要他们完善和详议。另外就是依照现在的情况加强、加快军队的整编和建设形成了统一,他们都是靖康之难的亲历者,当然明白一支强大军队存在的意义,不能仅仅因为金军暂退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宗泽和李纲对枢密院用武人为主官和提高军人的地位颇有微词,可官家的设计又没有违反家法,兵部分权、分设镇守司,地方文官调动厢军等措施,完全符合当初赵普所言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精神。更不违背太祖‘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的初衷。

这让几个人又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分辨,而现在又正是内忧外患用兵之时,提高武人地位也有利于让他们尽职尽守,甘心为国而战,两人也便不再多言。他们不知道的是千年之后的社会政治制度经过无数次的选择,多数国家已经接受了这种‘军政分开,相互制约’的制度,而赵柽的改革正是后人总结出的精髓。(未完待续。。)

这日早朝后,李纲、宗泽、许景衡及赵仁等人到崇政殿议事,几个人分别汇报了明年改元和秋税入库等情况。“陛下,现在中书和门下就三司、各监、各寺官员未定,缺额严重,导致政令不通,如何安排还请陛下示下!”李纲递上一份奏章说道。

“中书和门下暂时没有适当人选,尚书省就辛苦一些!”赵柽赐座让众人坐下道,“三司所辖之事可暂入工部和户部;太常寺可并入礼部和内侍省,司农寺并入户部,将作监并入工部,军器监并入兵部;国子监、大理寺的人选,你们并吏部商议后上奏,宗正寺人选待我与上皇商议后再做定夺!”

“臣等尊谕!”李纲施礼道,心中窃喜。

三省独留尚书省,不但省去了文书辗转批复审核的繁琐,还可提高效率。三司之权仅次于中书和枢密院,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副使,三司使号称为“计相”,总理财政及工务的机构,侵夺原户部、工部职权分管全国的商税、户税、盐、铁和百官俸禄,以及各种修造和建筑等。

现在九寺五监在元丰年间省并之后其实只剩下了五寺三监,如今官家虽未言裁撤,但是留而不设消其权并入各部,实则是变成了一监两寺,充实了六部之权,那么自己就是真正手握大权的宰相了。

“各位臣工,如今是中兴之初,国事千头万绪,当以何事为先?”缓了一缓。赵柽问道。

“陛下,三冗困扰本朝多年。当先改制!”李纲言道,殿中几人也点头称是。

“嗯。三冗积弊是百年之事,一朝改之,当如何下手?”赵柽又问道,他看出这个事情上下已成共识。

“陛下,治国先治吏,应先改革官制,以利政令通行,上下齐心!”李纲当先答道。

“陛下以为清理三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现在外有女真人虎视眈眈。内有盗寇作乱,而三军凌乱,号令难行,当务之急是理清军制,重建禁军!”宗泽急急言道。

“宗大人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