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翼骑兵(2 / 4)

,并于同时发扬了本地传统与当代创新的优势。既盔坚甲固又迅猛轻捷,可以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战术,更适合于在东方那些广袤的为沼泽和河流所分割的草原上的战斗。

在装备上,翼骑兵永久地摒弃了旧式的重盔、木盾和沿自中世纪骑士的大型马鞍,代之的是轻盔、锁子甲和穿在外面的轻型半身甲,或仅着半身甲和锁甲护臂、带有浓重东方风格的专用马鞍马镫,以及长颈马刺。

长达五米的骑枪是翼骑兵的标志,也是其最为声名显赫的武器,随身携带的马刀是主要的近战武器,但除了马刀之外翼骑兵又常常在马鞍旁再系上一把重军刀,在冲锋时使用,马鞍前的枪套里插着两把轮燧手枪或一把轮燧马枪。

翼骑兵采用密集冲锋的战术,常常以一百至二百人的中队为基本作战单位,排成膝盖挨着膝盖的密集两列横队,出众的马术能让他们以密集队形袭步冲锋,骑枪前端挂上矛旗,在冲锋时无数拍打飘扬着的鲜艳小旗在敌人的眼里是一幅既壮丽而又可怕的画面。

长长的骑枪能保证首先将对手刺穿,这样巨大的冲击力给敌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冲锋过后他们再使用刀剑或火器进入混战。那时的翼骑兵不但能纵横西方世界,而且可以轻易击溃来自东方的骑兵,因为翼骑兵作为能发动正规冲锋的骑兵,其速度和机动性却足以与他们比肩,同时比他们武备精良并且拥有火器的支援…

赵柽的骠骑兵配备轻甲,装备马刀和火枪,利用‘石墙战术’冲锋,这以翼骑兵的战术原则和编成简直就是如出一辙,如果再给他们每人配发一杆长长的骑枪,那就是翼骑兵的翻版。如果按此编练成军,再与金军的铁浮图相遇时胜利就不一定属于谁了!

其实让赵柽重新捡起长枪这种冷兵器还有一个不得已的原因,他也知道火炮是对付重骑的最有效武器,但是现在后勤上的压力已经压的他喘不过气来。

襄邑的军工作坊逐步北迁后,加上当地招募和掳掠的西夏工匠,赵柽的军工厂已经是拥有万人分工细致,门类齐全的大企业。有了自己的炼铁厂、煤矿、火炮作坊、枪械作坊、刀剑作坊,火药作坊、油料作坊,还有军民兼用的皮革作坊、服装作坊和食品加工作坊等。

现在枪炮这些武器生产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忠勇军和克虏军两支部队的需要,这些东西毕竟不是消耗品,一支枪只要保养得当,就能使上几年。可是炮弹、子弹这些消耗品就不行了,点火就炸,那是撒手穷。限于这时的生产工艺和出于安全考虑,火药和弹药的生产全是纯手工制造,现在平均一天能生产火药三千斤,各种子弹两万余发,听着不少,可却不够两军士兵打一个齐射的!

赵柽作为大管家不能不精打细算,除了满足日常训练外,还要进行一定数量的储备以防止意外。如今两军都在扩军,一下新兵增长两倍,这些人都需要用子弹喂,而克虏军还要作战,需要的量更是个不小的数目。种种原因逼的赵柽不得不另辟蹊径,而翼骑兵这种既能打胜仗,又能节约战争成本的做法就成了当下不二的选择……(未完待续。)

()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间,与游牧民族混居。在当时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国家眼里,他们是落后野蛮的民族,从未真正接受过中原文明优雅精致、中庸谦让的伦理道德,在秦人看来,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

商鞅正是抓住百姓改善生活和提高身份的心理,适时出台了‘军功爵制’,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可以说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

总之,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么说你整个生活跟打仗挂钩了。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已经不仅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现在赵柽面临的形势与当年的秦国相似,流落辽国的汉人已经在此定居百年,他们大部挣扎在社会的底层,忍受着辽国统治者和贵族的重重剥削,此刻女真入侵他们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更为低下。而燕云之地自古尚武,他们也渴望改变。压抑太久一旦迸发,产生的动力将是无穷的。 ..

对于爵位的制定。赵柽可是经过了番思量,受爵他是没有这个权力的。再说自己如果明目张胆的封爵那就是建国立号,必定为三方所不容,且自己的暂时能控制的地盘就德州一地,到时岂不国公、侯爷遍地走啊!这就必须变通,改封爵为授勋。

赵柽与众人商议后,决定设立四阶十二级勋位,评定和奖励的标准也同时公布。分为金、银、铜、铁四阶,每阶分三级。勋位为荣誉标志,只与待遇和地位有关。不与任何实职相联系,当然获得勋位的人更容易得到提升。

为了便于识别和区分,得到荣誉的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