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灰溜溜的回到了京城,同样使他们的主子王黼感到面上无光,于是将气撒到了正意气风发的童贯身上。
童贯领兵南下三下五除二灭了方腊,将其押到京城砍了头,皇上很高兴,对童贯进行了封赏,此刻他晋升到太师,地位已经超越蔡京,太宰王黼也只能甘拜下风。但是王黼心有不甘心,刚在西北碰了鼻子灰,又让童贯踩了一头,于是便想和他干爹再次联手意图把童太师捣鼓下来。
恰在此时,皇上想重新恢复石纲,因为将要建成的艮岳上还缺几块石头,对于追求完美生活的赵佶这是头等大事。皇上的这个想法和王黼不谋而合,王黼是石纲的总纲头,是他比皇帝还要优越的生活的保证,他比谁都盼着让石纲立即恢复。可是童贯反对,他长叹了一声道――东南人家的饭锅还没支稳,就又想干这种事了!
说这话时,童贯表示自己很是失望,但却让皇上和王黼感到了难堪。他们都是‘聪明’人,怎么会听不出童贯这是在骂他们‘伤疤才好就忘了疼’,还搞石纲,不怕东南百姓再闹事!赵佶还是有脸皮的人,感到些不好意思,而童贯又刚刚立了大功,便忍了。
可还没被怒火烧晕了的王黼却看到了机会,你老小子不仁,也别怪我不义了,拿着份东西便进了宫。那是一份童贯平叛之初以皇上御笔写的一份‘罪己诏’。里面的内容不外乎说石纲的事儿是个误会,这些年的确从江南收购了很多的木竹石,但都是官方特意拨了专款买的,同时三令五申要向民间公平买卖。可是没想到出了朱氏父子这样的败类,他们欺上瞒下,中饱私囊,不仅害苦了江南百姓,也欺骗了远在开封城里的皇帝。
赵佶一看既羞又愧更怒,还好他没忘记当初给童贯的‘御笔’,让他可以在江南以他的名义发布圣旨,但那是为了助你平叛,不是让你替皇上做自我批评的。他自任是完美的人,怎么能容忍自己犯了错,还向世人认错啊!于是童贯倒霉了,王黼满意了,他又成功地拆了一个人,搞倒童贯,他的势力会升得更高,甚至会渗透进军队里,成为集政、军一体的大佬,这是蔡京都没法比的。
童贯被王黼摆了一道,心中虽然气闷但也没办法,谁让自己在恰当的时候说了不恰当的话呢!但是久经考验的童贯不会被轻易打倒,他知道要重新赢得皇上的宠信和实现自己封王的梦想,只有一件事可做――伐辽,于是童贯上奏再提履行与金国的合约,收复燕京。可要想出兵不但要皇上同意,还得过宰相王黼这关,现在两人势同水火,按说这是件难度极高的事情,但是童贯一张小纸条就把王黼吓住了,逼着他想办法先说服自己再去说服皇上出兵。。。
其实自从与阿骨打签订了盟约后,赵佶着实高兴了几天,但到后来,阿骨打真的出兵攻辽时,他又有点反悔了,不想出兵攻打辽国了,主要原因是他以己度人,对金国的军事实力还心存疑虑,想想大宋自建国后与辽国打了近百年,结果都是败多胜少。这次宋金结盟共同对付辽国,如果打胜了那也就算了,一旦宋金联手不能战胜辽国,反过头来耶律延禧找自己算总账,那就麻烦了。。。
()赵智见王爷对他所说没有表示异议,赵孝也听的认真,他越说越来劲儿,而赵柽也乐得见自己的手下能迅速成长起来。
“从军事上说,西夏经过我军的打击,人口损失惨重,且损失的多为青壮,这需要时间休养生息,而一个人从孩子变成一个士兵肯定不是一两年可以做到的;再说西夏兵败后,威势大减,河西各族及相邻诸国纷纷向我大宋纳贡,投靠,西夏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兵力实施威慑,维护其统治;如今辽国难以自保,还要西夏支援,失去了靠山不说,还要动员大量兵力援辽,哪有功夫进攻咱们!”赵智说道,“从经济上说,西夏因为战败要给我们战争赔款,还要支付岁币,这足以消耗掉他们再次发动战争的潜力;西夏物产不丰,又多有天灾,如今通商后,对我们经济上的依赖更加严重,他不但需要商品,还需商税才能维持国家运转。所以西夏在重新恢复实力,能够摆脱对我们经济上的依赖之前,只要我们不找茬是打不起来的!”
“哼,你说了半天,还不是因为我们忠勇军兵强马壮的缘故,否则西夏会乖乖的听话,他不抢咱们的就是好的!”赵孝虽然知道赵智说的有理,但是却对他‘贬低’军事存在的作用感到不舒服,反唇相讥道。
“咱们忠勇军是兵强马壮,可没有财政的支持能行吗?现在咱们每个士兵一天一两油、三两肉、一斤菜、两升粮食的标准别说在咱们大宋诸军,就是辽国、西夏。再加上女真人哪个能比得上!你那大炮开一炮就是一贯钱啊,没有钱行吗,恐怕用不了十天咱们就不战自败了!”赵智见赵孝不服,开始与他讲理。。。
赵柽看着两员爱将争的面红耳赤,却没有制止,而是静静的听着。一个国家战略设计在横向上是一个整体,孤立的就军事论军事,就经济看经济,永远是盲人摸象。失去了居高临下的战略视野,看到的永远是碎片。而在连实际问题都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自然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纵向上,任何一个国家在理解现实时,都无法脱离自身的特殊经历以及思维习惯,而他们两人过去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