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吃饱穿暖(3 / 4)

戴的是‘皮笠子’,用于防风雨和保护头部。赵柽将这个做了改进,在里边加装了英国兵二战时戴的铁质‘飞碟盔’,外边依然包裹黄棕色薄牛皮用已防锈,盔内加装了用皮条编织的减震里衬,可以束在颌下,这样一来外边看着没多大区别,其实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另外每人还有个俄罗斯士兵常带的那种别致的黑色纯羊毛特制小帽,既轻便又保暖,拉下来还能当蒙面巾使。再给他们加上一副防风防尘的全包式玻璃风镜用来抵御西北常见的风沙,算是保脑袋的问题解决了。

作训服颜色采用了黄绿色,麻加厚混纺面料,现代通用的样式,配有多个大容量衣兜,脑后有可以拆卸的兜帽。因为西北冬天漫长,气候寒冷,防寒要放在首位,贴身的是羊毛保暖内衣,然后是细腻子毛料防寒服,外边才是加装可拆卸衬垫的作训服,再加上一件内外两色的毛料披风足以抵御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因为面料不防水,只好又给他们配了一件防水布做的雨衣。

军靴采用腰高一尺的高帮设计,鞋帮是质地柔软的小羊皮,加装吸汗保温的蚕丝衬里和嵌有钢板的厚牛皮鞋底。汗脚那时候的人也有,赵柽无法研制出现代透气吸汗的高弹袜,只能没人多发两双让他们换着穿。手的保护也不能少,每人都是既保暖又能熟练操作枪械的羊皮手套。卧具是一块两尺宽,六尺长的毡垫和一个信封式的鸭绒睡袋,要不府里那么多的鸭子不是白养啦,这个赵柽早算计到了,连鸭毛都留着呢!

甲衣依然采用半身加厚皮甲,主要保护颈部、躯干和腹股沟这些重点部位,胸前还可加挂备用的弹药包和水壶,急救包、干粮包、匕首、手枪等等这些小零碎,看着倒像单兵携行装具。另外每人还配备一个装载换洗衣服、备用口粮、睡袋、雨衣等生活用品的背囊,这个可以背在肩上,也可以方便的固定到马背上驮行。

古往今来,无数名将都强调过食品对军队作战胜利的重要意义,可口方便的军用口粮一直是各**队关心的头等大事。以下就是古代军队出征时的食谱:

米一石,取无谷者净淘炊熟,下浆水中壬水曝干,淘去尘,又蒸曝之。经十遍,可得二斗。每食取一大合,先以熟水浸之,待湿彻,然后煮食之。一人可五十日。盐三升,以水和入锅中,炭火烧之,即坚小不消。一人食可五十日,又宜夏月将行。粗布一尺,以一升酽醋浸,曝干,以醋尽为度。每食以方寸煮之,可食五十日。

取小麦面,作蒸饼一枚,浸醋一升,曝干,以醋尽为度。每食时,梧桐子大煮之,人可食五十日。豉三升,捣如膏,加盐五升,捻作饼子,曝干。每食如枣核大,以代酱菜。人可食五十日。

边兵远行,则有麋饼、皱饭、杂饼之类。麋饼,用麋末作饼,投沸汤和为饼,厚一分。候冷,切作棋子,曝干,收贮。如在营寨内,以汤沃而食之;如路行及战阵中,干食之,味美不渴。余于杂饼、皱饭、并制如常法,惟曝极干,令可齐持及久。

遇急难,米一升,人食可一日。牛一头,食之五十人日。马一匹,食之五十人,可一日。驴一头,食之三十人,可一日。如更急难,诸戎装用皮者,亦可煮食救饥。山行,即采松皮,每十斤与米五合煮之,令烂熟。半斤一人可食一日。每人将油麻半升,如渴,取三十粒含之,立止。亦可将乌梅、干酪行。每人将葫芦子、或竹筒皮、或受二升者,料前程之水,即盛行。马军,每人将干酪与马,恐马渴乏。。。

大家可以看出,食谱中除了米面,就是用盐醋调味,根本没有肉类和菜蔬,只是达到了饿不死的水平,还有没了粮食给出的食谱,皮甲、战马、牲口、树皮的吃法,根本无法和现代动辄数十种口味的单兵口粮相提并论。虽然赵柽他也做不出现代的单兵口粮,只能做到让自己的兵吃的上,吃得饱的水平,但还是尽力做到营养均衡,保证士兵每日的热量所需。

现在是驻训时有肉又菜,每餐两菜一汤,吃的好喝的好,在野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吃上热饭菜;在无法生火,或是遇到执行紧急任务的时候,还有他发明的单兵口粮。主食就是新开发的压缩干粮,配以咸肉或腊肠这些易保存的肉类,再辅以几片腌制的咸菜和果脯,每份口粮中还配有一小包茶叶和霜,也算点人性化啦!

现在这些人入了军籍,吃了兵粮,也有了俸禄,算是给自己省下了不少钱,但是赵柽并不打算把这些钱省下来,而是为了保证随自己出征的战士无后顾之忧,也为弥补下自己心中的不安,决定作为一种福利补贴发放给他们的家人,起码可以保证这些人走了,家里的生活水平并没有降低,也可以给他们点安慰。

至于衣甲被服、还有吃的用的这些消耗品,赵柽还不算着急,因为这些物品可以说是军民两用,只有钱准备足了,在什么地方都能买的到,就是买不到,价格出到位,也有人能给你弄来。最让赵柽头疼的还是武器,这些东西有钱也买不到,自己都说偷偷摸摸的再干,别人更不会,现在凭空多出了一千口人,自己的枪首先便不够用了,而这个又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

众人思量再三只能在配发上做文章,指挥使以上军官和参谋、书记、军医这些文职人员不发长枪,只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