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赵柽是上辈子积了德的人,这辈子总能遇祸成祥,正当他猜测谁会来让自己收拾的时候,黄经臣找他报道来了。两人一唠才知道,宫中那些有品级的内侍们一听要挑人去给燕亲王当‘走马承受’都怕了,这个活儿不好干啊,去了可不是享福去啦,那是送死去了,便纷纷到皇上的面前说黄经臣的‘好’。梁师成也觉得他对自己是个威胁,留在宫中说不定哪天把自己的位给篡喽,正巧皇后也跟他打了个招呼,想让黄经臣出宫照顾儿子,他便做了个顺水人情,把这个六十的老头又送回赵柽的身边了。
赵柽听完不禁好笑,这些人真是恨自己恨透了,为了自己的私利全然不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经略制置使外高权重,是维系一方安危,关系到国家安全的职务,按说这个官不是随便是个人就能当的。他必须有丰富的从政经验,并且习熟边事,才智过人,能够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坚决执行好中央的政策这些硬条件外,还要知人善任,威名远播,能够协调处理好内外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些软条件。而赵柽自认为除了恶名远播这个条件外,自己哪个也不够格,可这些人就敢拿国家的利益开玩笑,让自己这个一无经验,二无资历的小屁孩去当主政一方的大员,也许他们真以为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趟过一条河,又遇一道江,赵柽改编亲卫队又遇到了麻烦。宋初为了防止武将造反,严禁武官征募亲兵,可是在后来的战斗中,主官因为无亲兵护卫,在战斗中频频阵亡,基于这种现实,欧阳修上奏皇上后,得到准许,武官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亲兵,但是制置使也只可征募一百五十人。
到如今宽松了点,可制置使这级别也只允许有一个指挥的亲兵,就是当年李宪征西使想将自己的牙兵换成禁军都得不到准许,也难怪赵柽的亲军到现在还是只有编制没有军饷,国家只是局部的承认。
赵柽的打算是最少也得有二千人的基干部队才能满足参加大兵团作战的要求,如果只有一个指挥不过五百人,也就能打打游击,敲敲边鼓,根本无法形成兵力上的优势,给敌人造成威胁,更不要说独立作战了。
对于王爷的这个要求,别说派下来的兵部官员,就是王黼等人也不敢做主,只能开会研究可行性,蔡京一听冷笑着揶揄了他们一番,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想篡老夫的权,做个加法不就解决了。
燕亲王本来就有一个指挥的护卫,现在是西北诸路经略安抚制置副使了再加一个指挥的亲兵,他还兼着河东路的正使呢,还可以加一个指挥,差一个更好说,皇上不是有旨让他从四上军中选一个指挥的精锐为亲军吗,不正好四个指挥两千人吗!
再说了,指挥也是有大有小的,三百人叫一个指挥,八百人还叫一个指挥,他两千人你上报一个指挥,稍加变通不就完了。姜还是老的辣,王黼等人一听,脸一下红到了脚后跟,自己跟人家一比还是嫩多了!
几个人赶紧写了个情况汇报,送到了皇上面前,赵佶一瞅连夲儿都没打立刻就批了,还在二上边加了一横,自己儿子的安危是第一位的。王黼等人看了都是暗自庆幸,多亏燕亲王要的是两千人,要是一千人,皇上给他加上一竖,就成了一万人啦!
*
第八十一章紧锣密鼓
第八十一章紧锣密鼓,到网址
第八十一章紧锣密鼓
小区变压器崩溃了,这大热的天,悲催的!
圣旨虽然已经下了,但是王黼等人没敢高兴,因为这只是个好的开头,而皇上他们是知道的,耳朵根子比较软,又喜欢听枕头风,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变了主意。[无弹窗小说阅读!]现在朝臣们知道了这些事,已经开始议论,现在燕亲王的外公,皇上的老丈人郑国公已经上奏,在家丁忧的郑居中也写了奏表,一些‘异己’也开始蠢蠢欲动,相互串联,勾结地方上‘不明真相’的官员准备联合上表,请皇上收回成命。
现在是十一月初五,离规定离京的日子还有十七八天,他们决定快刀斩乱麻,不给这些人机会,努力奋斗这几天,争取幸福到晚年。第一项措施就是控制言路,凡是反对的声音一定要压下去,同时要多宣传正面的――让广大人民知道皇子亲征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鼓励百姓上街游行,组织各行各业到王府慰问,坚决占领舆论阵地,让他们知道‘燕亲王不去西北,人民是不愿意的,百姓是不会答应的’!
第二项措施就是让皇上忙起来,没事做也要给他找事做,千万不能让他闲着,可以多组织几场歌舞宴饮;利用春节将近的机会搞几次庆典,敬神拜佛、车巡游等等形式都可考虑;再一个就是生米煮成熟饭之前,坚决杜绝皇上与皇后见面,这个任务就落到了王黼、蔡攸等人的肩上,小剧场要天天开,节目要翻新,实在顶不住可以采用翻墙头、钻狗洞等方法带皇上到瓦子中寻开心。
第三项措施严禁燕亲王进宫,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赵楷和梁师成,要求他利用一切手段阻止他进宫,确保他就是进了宫也见不到皇上,括弧:最好皇后也见不到,括弧。
第四项措施便是对燕亲王征西之事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以三省名义下诏,督促、检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