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月亮惹的祸(2 / 4)

,生成气孔等缺陷很难保证质量,而炮身的内表面上有很小的爪痕或其它的凹凸不平之处,那么在发射时就会产生气体外泄的现象,导致火炮内弹道性能不断下降、最大射程减小、散布增面大,出现近弹、早炸,甚至炸膛等现象。而锻造法经过制板、卷筒、结合等工序,即可使铁质细密减少了缺陷,也可以对炮膛进行预加工,那样可有效的防止炸膛,有可以降低炮身的重量。

佛郎机炮备有子铳预贮弹药,不必临时装填,可加快发射速度。子铳实际上是一种比‘母铳’身管细小一点的又一炮管,与母铳身管一起构成多重炮管。作为内重炮管,子铳可以随时从母铳拆卸下来或安装上去,因此既可事先在其中装好弹药,起到铁质药包的作用,又能使母铳的身管厚度减小却不至炸裂。

另外这种炮还有个好处就是散热快,由于后装炮前后相通,空气对流,且炮管较薄,易于散热,可以使火炮增加持续射击的能力,也减少了火药自燃的可能性。

当然在仿制的基础上赵柽还是做了提高,这玩意儿搞起来一点不比造枪省事,在设计时引用了德国火炮研制专家马勒的研究成果,采用了最合理的口径和长度之比,算出火药的最佳装填量,当然是采用了新的火药配方和制造工艺之后的。

火炮发射时都有强大的后坐力,有时还会左右乱跳,或倒翻过来,严重危害炮手和人马的安全,他就给炮架安装了火炮俯仰轴,转轴枢杆、方位板和后部支架。俯仰轴既可以用于架设和稳定火炮,也可用于调整高低角;方位板和后部支架可以抑制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保持火炮的稳定性;转轴枢杆和方位板一起使用,可以在火炮左右移动时固定火炮使其不会左右乱动。

最大的改进还是子铳和母铳的连接方式,原来的硬连接变为软连接,在两者之间加装了一个类似锡碗似地紧塞器。把用于保持两者紧密结合的木楔改为螺杆顶紧,这两样的作用都是用来防止膛压泄露,提高射程和威力的。炮弹采用铅铸的圆球,重三斤,装药一斤半。炮车和弹药车可以连接在一起,用两匹马拖曳,炮手坐在车上随行,伴随骑兵部队机动,提供火力支援。

一切准备完毕,赵柽命令点火,然后所有人跳进了掩体张嘴捂耳朵,‘轰’的一声巨响,炮身猛的一震,烟雾腾起。好一会儿,人们才从掩体里露出头来一看,还好,炮还在那

顾不得尘土未落,赵柽就跳了出去,仔细检查炮身,炮架,炮膛,看了个遍,完好无损,接下来又连开几炮,确定不会炸膛后,才调整角度,测量炮的有效射程。折腾了半天得出的数据为有效射程四百步,最大射程七百步左右。炮试射成功,也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最麻烦的是编制《炮表,这要通过不断的变换角度射击,采集数据,列表计算出不同角度下炮的射程,然后制造出比例规――铳规和矩规,那样就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快速射击

当然,赵柽不会白白浪费炮弹和这个实弹射击的机会,让那些炮队的学兵们边练边放,等数据采集完毕,这些人也学会开炮了,这门炮也就报废了,变成了训练炮赵柽听着声声炮响,心在滴血,他这回体会到过去部队里后勤部长的心情了,一声炮响就是半两银子,五百枚铜板,一个壮劳力五天的工资,一家子五天的生活费,简直就是吃钱的机器,要是成立个炮兵师,打上几个齐射就够他折腾一个月的了,真可谓养兵万人,日耗斗金……。

第一百三十四章月亮惹的祸

道教宗旨是“外物弃智”、“忘富逸贵”、“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与世俗不合。可在集权君主制度下,不臣之民是不容于世的,必定要为政治服务,才能有其生存的土壤。

于是,历代大家不得不作出妥协,这种妥协在于承认并遵守礼教的规范,创出‘君权天授’的理论,强调强调君主的权力不属于他个人所有,他无权禅让给别人。历史上朝代的更迭是天命转移的结果,是上天的意志在起决定作用,因此,君主应该“事天”,按天意办事,祥瑞灾异就是神圣的天对君主治政满意与否的回应。以此达到规范既定的政治秩序,树立君主的权威,达到自己能生存于世的目的,获得生存的空间

赵佶本想用礼仪复古教育人民,可是折腾了多半年就因为扰民太甚,得不偿失而不得不终止了。此事极大的刺激了他,自感没脸见人,打算励精图治,重新振作起来整顿朝纲。这马上引起了朝中几位执政的担心,这皇上要是当家作主了,他们就得靠边站了,再说亏心事做多了,也怕撞到鬼。几个家伙一商量,还得给皇上找个事儿做。

几位执政加上内廷的哥们儿立刻联起手来忽悠皇上,提出新的合理化建议:希望皇上沿用真宗皇帝的国策,神道设教的办法,用道教教义训导百姓,建立太平盛世,王道乐土

这个建议对赵佶来说是久旱逢甘露,正搔到他的痒处,因为他经常跟大臣们吹牛,他还是端王的时候,就曾梦游太虚,与太上老君同坐大殿上论道,最后离别的时候,老君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地球将要毁灭,你要去拯救全人类,我教复兴寄汝一身”自此以后,赵佶常常在梦中去见三清尊神,与玉清元始天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