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隋唐时期的雕刻艺术(3 / 7)

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雕刻技法传承:古代随葬俑群雕刻运用了多种精湛技法,像秦俑的塑、贴、挖、划等,这些技法经过传承和创新,被应用于现代雕塑创作中,以展现作品的细节和质感,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

- 色彩运用启示: 随葬俑群丰富的色彩搭配,如唐三彩俑的黄、绿、白三色为主的绚丽色彩,为现代艺术创作在色彩运用上带来启示,启发艺术家大胆创新色彩组合,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 文化内涵表达:随葬俑群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信息,现代艺术家借此表达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传承,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观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文化深度和时代意义的作品,引发观众对历史与现代的联想和思考.

- 主题拓展与创新:从随葬俑群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人物形象等出发,现代艺术创作可以拓展出更广泛的主题,如对人性、社会现象、生命意义等的探讨,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

隋唐时期的宗教造像雕刻主要以佛教造像为主,以下是其形式、特点与优点:

形式

- 单体造像:有单躯的菩萨、如来立像等,如隋开皇五年的观音菩萨立像,通高3.02米,菩萨立于莲台之上.

- 组合造像:常见一佛二菩萨的组合,还有如弥勒三尊佛龛等多躯龛式造像,主尊两侧配有胁侍菩萨等.

- 龛式造像:数量较多,建造于唐代的居多,如十一面观音龛,龛内立菩萨,头顶有十面,头光两侧有飞天.

特点

- 造型风格:人物面容丰腴,体态强健,肌肉有质感,如佛陀面相圆润饱满,头呈螺旋或水波状发型,肉髻高耸,大耳垂下,神情庄严慈祥;菩萨体态丰腴,腰肢扭动呈S型,动感强烈.

- 服饰装扮:佛像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等,面料质感柔和轻薄,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菩萨上身裸露至腹部,帔帛斜挂,下身穿着罗裙,腰间系华丽腰带,璎珞小巧精致.

- 雕刻技法:刀法洗练,线条流畅自然,能很好地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和身体的曲线,如慈善寺石窟的佛像,通体着袈裟,线条简洁流畅.

- 色彩运用:色彩运用大胆,明亮强烈,相较于北魏时期更加华丽.

优点

- 艺术价值高:代表了当时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展现了雕刻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创造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如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中的造像.

- 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倾向、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于研究隋唐时期的文化、宗教、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影响力深远:其成熟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宗教造像雕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经典范例,被后世不断借鉴和模仿.

以下是隋唐时期的宗教造像代表作: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 位于河南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至上元二年(672-675年)。

- 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卢舍那大佛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嘴角微翘,展现出无尽的慈悲和智慧。其姿态优雅,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洁流畅,自然下垂,双手残缺,但其整体气势依然庄严宏伟,是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体现了大唐盛世的雄浑气象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敦煌莫高窟唐代彩塑

- 莫高窟现存洞窟中,唐代洞窟数量最多,彩塑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 其中以第45窟的彩塑最为典型,窟内西壁龛内塑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佛像神情庄严肃穆,弟子迦叶老成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身姿婀娜,体态优美,天王则威风凛凛,气势逼人。这些彩塑造型准确,比例恰当,色彩鲜艳,将写实与艺术夸张完美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唐代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内涵。

彬县大佛寺石窟大佛

- 位于陕西彬县城西10公里西兰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邠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初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

- 大佛为阿弥陀佛,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指甲盖半米多宽。大佛倚崖而坐,头梳螺髻,袒胸披衣,体态雍容,神情庄重,气势磅礴。石窟内的其他造像也各具特色,展现了唐代早期佛教造像的雄浑大气和精湛技艺。

乐山大佛

- 位于四川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其双手抚膝,正襟危坐,造型庄严,工艺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