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面精彩内容!明清时期(转变阶段)
- 明朝初期,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次壮举。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访问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的众多国家,传播了中国文化,加强了中外交流,丝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不过,明朝中后期开始实行海禁政策,海上贸易受到一定限制。清朝时期,虽然也有一段时期开放海禁,但整体对外贸易政策相对保守。尽管如此,民间海上贸易仍在从古至今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以下特点:
历史悠久
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如汉武帝时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交通贸易往来正式开始,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与变迁,至今仍在延续与拓展,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航线不断拓展延伸
秦汉时初步形成南海至印度洋航线等;唐宋时,南海航线成为中外交流主要通道且不断延伸,如唐朝时已可抵达波斯湾等地区;宋元时期延伸到阿拉伯半岛西端的亚丁及东非沿岸;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连接了亚非欧澳等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海上交通网络 。
贸易商品丰富多样
早期以丝绸为主,隋唐时期丝绸是主要出口货物之一;宋元时瓷器渐成主要出口商品,还包括茶叶、香料等;明清时茶叶大量出口;同时,中国也从外国进口香料、珠宝、象牙、毛织品等商品.
文化交流频繁
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中国的儒家思想、科技发明等传入沿线国家,外国的宗教、艺术等也传入中国,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学习、融合与发展,如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不断发展演变.
起点和重要港口众多
起点主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如广州、泉州、宁波等,这些港口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经济基础,成为当时重要的贸易枢纽,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航海技术不断进步
从早期的借助季风、沿岸航行,到后来指南针等先进航海技术的应用,造船技术也不断发展,从简单的木船到能够制造出适应远洋航行的大型船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保障了航行的安全与远度.
受政策影响大
当政府实行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时,如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繁荣发展;而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其发展则受到限制,贸易规模和范围有所缩小,可见政策对其兴衰影响显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特点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点线面网状结构,跨越多个领域,具有大空间、多领域的基本形态,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实现沿线各国的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提供共同发展的平台.一定程度上继续进行,丝绸等传统商品依然通过各种渠道运往海外。
1. 郑和下西洋
- 时间:1405 - 1433年。
- 船队规模: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每次航行船只数量众多,例如第一次下西洋有宝船62艘,加上其他船只,船队总共有200多艘,人员达多人。
- 航线范围:从南京出发,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访问了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南亚的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苏门答腊,南亚的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一带),西亚的阿丹(今也门亚丁),非洲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等。
- 贸易文化交流:郑和船队携带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与各国进行贸易。同时,也带回了当地的珍宝、香料、药材等物品。在文化交流方面,传播了中国的文化、技术,也带回了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
2. 广州的对外贸易
- 历史时期:从秦汉时期开始,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在唐朝时期,广州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
- 贸易商品:大量的中国丝绸从这里运往海外,同时进口的商品有来自东南亚的香料,如胡椒、丁香、豆蔻等,还有来自阿拉伯地区的乳香、没药等药材,以及各种珠宝、珊瑚等。
- 管理与繁荣: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管理外贸的机构。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地区的商人云集广州,在当地形成了外国人聚居的“蕃坊”,这些外国人带来了他们的宗教(如伊斯兰教)、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3. 泉州港的兴盛
- 宋元时期:泉州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 贸易范围与商品:贸易范围涵盖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乃至欧洲。出口的丝绸种类繁多,包括精美的提花织物、绫罗绸缎等。进口的商品有来自印度的棉花、象牙,来自阿拉伯地区的玻璃制品、毛毯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化见证:泉州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