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7 / 9)

八种笔画的写法和要点,是楷书笔画的基本准则。

- 形态明确:笔画形态讲究精致细腻。横画通常要写得平稳,不能歪斜,两端或顿笔或轻收;竖画要垂直挺拔,如“中”字的竖画,给人以稳定之感;撇捺舒展,有一定的弧度和角度,如“人”字的撇捺,要写出飘逸的感觉;折画的转角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沓模糊;钩画要出锋有力,如“心”字的卧钩,要体现出钩的劲道。

- 结体严谨:

- 字形方正: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完全正方形的字较少,但整体上看,楷书的字形以方块为基本形态,给人一种端正、规矩的视觉感受。例如“田”“口”等字,外形轮廓接近正方形,体现了楷书的方正特点。

- 比例协调:各个笔画之间的长短、粗细、疏密等比例关系要合理搭配。例如,“三”字的三横,长短、间距都有一定的规律,上横短,中横稍长,下横最长,且三横之间的间距大致相等,这样才能使整个字看起来协调美观;“林”字左右两部分的木字旁,笔画的粗细、长短也要相互呼应,不能相差悬殊。

- 重心平稳:字的重心要保持稳定,不能有倾斜、摇晃之感。这就要求在书写时,注意笔画的分布和组合,使字的重心落在合理的位置。比如“大”字,撇捺的开张角度和长度要适中,才能保证字的重心稳定,站得住脚。

- 章法和谐:

- 布局规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排列要整齐有序,字距和行距通常较为均匀。一篇楷书作品,从整体上看,就像一个个排列整齐的方块,给人一种严谨、规整的感觉。例如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通篇布局严谨,字距、行距适度,呈现出端庄肃穆的风格。

- 气韵连贯:虽然楷书的笔画相对独立,但在书写时也要注意笔画之间、字之间的呼应和连贯,使整篇作品气韵生动。比如,上一个字的末笔与下一个字的起笔,可以通过笔势的引导,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使作品在规整之中又不失灵动之美。

行书的字体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笔法特点:

- 运用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的笔形,运用了一定的草书笔法,使书写更加流畅快捷。例如,一些笔画可能会用连笔、省略等方式表现。

- 笔画牵丝萦带:笔画之间有呼应关系,通过牵丝将相邻的笔画连接起来,形成一种流动的美感,但又不像草书那样连绵不断,而是笔断意连。比如“水”字,在行书书写中,左边的横撇与右边的撇捺之间可能会有细若游丝的牵丝相连。

- 翻笔摆笔流利婉转:在行笔过程中,有翻笔、摆笔等动作,使得笔画形态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书写的表现力和艺术感。

- 减少顿笔:与楷书相比,行书减少了顿笔的运用,更多地体现出流畅自然的书写风格。

- 书写发挥较为自由:在笔法上相对灵活,书法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情感表达进行发挥,不像楷书那样法度严谨。

- 粗细轻重、提按自然:笔画有粗细、轻重的变化,通过提按来实现。例如,在书写“一”字时,起笔和收笔处可能会稍重,中间部分稍轻,形成自然的粗细变化,并且要写出笔锋,使笔画更加生动。

2. 结构特点:

- 形断意连、虚实相应:单个字的笔画之间虽然在形态上可能不直接相连,但在笔意上相互呼应,体现出内在的连贯性。同时,通过虚实的处理,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比如“人”字,撇和捺在形态上可能分开,但在神韵上相互关联;在“日”字中,中间的横画可以处理得较虚,与外框的实形成对比。

- 突出强调主要笔画:会突出字中的某些主要笔画,这些笔画往往决定了字的整体形态和重心。通过对主要笔画的强调,使字体更加富有个性和张力。例如,“大”字的捺画可能会写得较为舒展、厚重,以突出其重要性。

- 重心稳定:无论字体的形态如何变化,都要保持整体的重心稳定,给人一种平衡、和谐的感觉。这就要求书法家在书写时,合理安排笔画的位置和形态,确保字体不会出现歪斜、倾倒的情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避让穿插:字的内部偏旁组合以及字与字之间,笔画会相互避让、穿插,使整个布局更加紧凑、合理,富有变化。例如,“林”字,左边的木字旁的捺画会变成点,以给右边的木字让出空间;在“和”字中,“禾”旁的撇画与“口”字的竖画会巧妙地穿插避让。

- 变形合并、增减笔画:为了书写的便捷和字体的美观,会对一些笔画进行变形、合并或增减。比如以点儿带画,减少一些繁琐的笔画;用圆转的转折代替楷书书写的方折,使字体更加流畅;用符号化的连笔去代替比较复杂的笔画;有的还人为地增加笔画的钩和挑等,但这些变化都要在约定俗成、符合规范且容易认读的前提下进行。例如,“衣”字在行书书写中,可能会将上面的点和横画合并,下面的竖提与撇捺相连,形成一种简洁流畅的写法。

3. 章法特点:

- 布局灵动:在行列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