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打工文学(二合一)(3 / 3)

个面面相觑,雅雀无声,谁也不敢问,谁也不敢说,气氛在沉默中变得凝重沉闷起来。

最终,还是身为《花城》主编的范汉生站了出来,“方老师,打工也能算是种?”

“为什么不能呢?”方言道:“即人学,难道打工人就不是人了吗?”

范汉生点了点头,“那自然是。”

“既然是人,那为什么不能以打工人为对象来创作作品呢?”

方言道:“其实根本上,打工本身就是劳动的一个变种。”

一听到劳动,范汉生、林贤治,以及《佛山文艺》的编辑们这下子就听懂了。

比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写的就是保尔柯察金在经历一系列劳动之后,最终成为一名钢铁工人的故事,这本巨著本身就是一部劳动。

“劳动是以劳动和劳动者为题材的类型,打工人当然也是劳动者!”

方言道:“而且这类打工人今后会在粤东越来越多,这种打工现象也会越来越普遍。”

“方老师说得对!”

“我们有一些老乡都跑去鹏城那里打工去了!”

围在四周的工友们纷纷响应起来,林贤治、范汉生等人默认下来。

毕竟,自从“三来一补”的政策开始,越来越多的香江制衣业加快向内地迁移,投资建厂。

从这个时候开始,劳动,或者说是“打工”就有了生长的土壤。

“大家看过这篇《深夜,海边有一个人》吗?”

方言左看看,右看看,见不少人点头,更进一步地追问读后感。

听着“真实”、“感人”这一个词一个词的评语,林坚如听仙乐,整个人不觉飘飘然。

“正因为写的是打工人的,才能引发同为劳动者的你们的共鸣。”

方言道:“虽然略有瑕疵,但富有生活的质感和生存的痛感,朴素真诚,非常可贵,我觉得在《花城》、《佛山文艺》这些杂志上发表,是没有问题。”

说话间,把稿子递给了范汉生、林贤治等人,笑盈盈道:“你们怎么看?”

(ps:打工在现实里是存在的)(本章完)